#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深度數位大掃除
這本書和另外兩本《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 #和手機分手的智慧 》在我看來是同一個系列。三本都是在分享智慧型手機和社群軟體如何用我們的注意力去賺錢,使我們陷入更難專心、更焦慮的狀態,而矽谷科技公司在賺得盆滿鉢滿的同時,持續加工社群軟體,使用戶黏著性更高、更離不開社群,同時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使用社群。

「他聚集人群,不是因為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

諷刺的是我是在某個 IG reels 看到這三本書的。

#2025打開書
November 19, 2025 at 3:10 AM
這可能就要看你比較想知道哪方面的內容,蠻推薦父母看《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看完會覺得和人類幾萬年的進化歷史相比,數位科技的發展太快速了,我們的身心其實沒辦法好好和這些科技相處。尤其是以我們的注意力來賺錢的科技,只要一開始使用,就很難不被影響。而現代的小孩幾乎從小接觸這些,他們認識的世界其實和父母有很大的差異。譬如說比我們早接觸到演算法,會吸收更多極化的言論;又或者和他人的交流更多是在網路上,而不是實體的接觸,但這不是人類原始的社交方式,對心理容易有負面影響。

這一本比較是作者和很多學者來回討論,稍微學術一點。
November 19, 2025 at 3:42 AM
研究結果很清楚,你讀的小說愈多,就愈能讀懂別人的情緒。這個巨大的影響,不是來自你受過較好的教育,因為有個重要的對照,也就是閱讀非小說類書籍,對同理心沒有影響。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Readmoo讀墨電子書
#2025打開書

常看小說的人更有同理他們的能力,但也可能是有同理心的人更喜歡看小說。
October 27, 2025 at 5:24 AM
我對《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這本有興趣但覺得應該讀不完
應該會先從《大掃除》開始,然後再來看《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感謝~~
November 19, 2025 at 3:58 AM
每次你在臉書、Snapchat或推特上發送消息或更新狀態,以及每次在Google上搜尋時,您輸入的一切都會被掃描、分類和儲存。這些公司正在建立你的個人資料以便銷售給想要鎖定你的廣告商。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Readmoo讀墨電子書
#2025打開書
October 27, 2025 at 11:31 AM
只要理解這一切,你就會明白為何沒有按鈕會建議你放下手機,去和親友會面。崔斯坦說:「如果使用臉書只是為了很快按個鈕,讓自己晚上能與朋友一起做很棒的事,這會如何影響臉書的股價?今天人們花在臉書的時間,平均大約每天50分鐘……但如果臉書那樣做,人們每天花在它上面的時間就只有幾分鐘。」股價將會崩跌,對他們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這就是為何這些網站盡一切努力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此,他們才能賺更多的錢。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Readmoo讀墨電子書
#2025打開書
October 27, 2025 at 11:32 AM
也可以看目錄挑章節看XD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那本前半在講個人的生活,後半在講整個社會的演化對人的注意力影響,滿全面跟多元的~
November 19, 2025 at 4:14 AM
不幸的是,人類有個怪癖,就是我們盯著負面、離譜事物的時間,比盯著正面、平靜事物的時間長得多。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做了各種研究證明這件事。如果給你看一群人的照片,其中有些人很高興,有些人很生氣,你會本能先挑出憤怒的面孔。就連10週大的嬰兒,也會對憤怒的面孔有不同的反應。多年來,這在心理學廣為人知,而且有大量證據支持,稱為「負向認知偏誤(negativity bias)」

如果有夠多的人花夠多的時間被激怒,文化就會開始改變,人們會「將仇恨變成習慣」。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Readmoo讀墨電子書
#2025打開書
October 27, 2025 at 11:51 AM
完讀!淺顯易懂,翻譯流暢。

內容探討人們的專注力是否真的下降?社群媒體、現代社會演進對專注力的影響,以及專注力下降對人的影響。

本書在2022年初出版,表示原文出版時間更早,當時俄烏戰爭都還沒開打,現在來看彷彿上世紀的事,但現今世界的情況仍和書中描述的一切相符,甚至更為嚴重。

如同書中所言:科技公司之所以可以破壞我們專注力,是因為我們允許他們這麼做。要打破這件事,必須有更多人理解這個問題。因此我推薦這本書,希望「專注力之於人有多重要,以及它正在被破壞」這件事可以成為共識甚至常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2025打開書
readmoo.com/book/2102309...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分心世代的12個課題,如何停止瞎忙,重拾心流、效率與創意 - 約翰.海利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電子書 - 在資訊爆炸、睡眠不足、壓力山大的環境中,如何才能保持專心、深入思考、激發創意、提升效率?
readmoo.com
October 30, 2025 at 4:1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