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 Kai
dengkai.bsky.social
Deng Kai
@dengkai.bsky.social
這種處在「依法抗爭」范疇,還無法形成「公民不服從」的環境下,不論政治犯還是冤案當事人,直系親屬的意志與人權律師的抗爭是前二要素⋯
有選舉假期的戒嚴時期台灣,那也是家屬或律師參選,這種豬隊友不可能出現⋯⋯
現在這些隊友除了流量還能得到什麼⋯
October 12, 2025 at 3:55 AM
這已經算小打小鬧了,畢竟詐死神教那幫人也不是什麼菁英⋯93年1月那次流亡的改革派幕僚與廣場學生,才是真的嚇跑人⋯大概兩次事件中唯二有重疊的,只有張伯笠和盛雪了⋯
August 25, 2025 at 12:06 AM
劉剛、勵里都算是有名的瘋子,2011年左右就已經很瘋了……那時就沒人把他當回事,都很困惑他到底怎麼瘋的
August 24, 2025 at 3:21 PM
他已經瘋很多年了,09年七五事件後簡中翻牆社群出現的時候,就是著名的幾個瘋子之一。
August 24, 2025 at 3:13 PM
太好笑了,魔法打敗魔法的戲碼。一開始去世那個資訊,我就提醒上頭的朋友,等有人確認再說,無法確認就是詐死。屠夫留了一句話也跑了😂——「各位大神,你们自己慢慢玩,我就不陪你们玩了。」
August 24, 2025 at 5:59 AM
是這樣,核心概念還是credit⋯通過行動積累的信譽⋯但這個行動網絡也已經四散了,之前BBC採訪過某個廣東勞工維權NGO十年經歷的先生,被迫選擇偷渡美國。不少人都和老盧類似⋯
14年到17年對NGO鎮壓,甄江華應該是最後一批了。
這都多少年過去了,現在肯定還有很多低調做事的年輕人,這些人往往也在視野之外。
對流量網紅、來歷不明的網軍現象,往往也需要機構媒體去解釋他們的起源,但終究是資源有限。
August 23, 2025 at 7:34 PM
沒辦法,現在演算法主導的社交媒體很難成為說服的場域,反而是謠言更容易傳播,要反制這種低智謠言,需要公民社會⋯像台港網民兩三成有查證能力也已經是極限了,簡中環境更惡劣更沒法自凈的⋯

很多事情沒法細談,像這兩年在INGO工作經驗回國的年輕人或者藝術家群體被秘密警察打壓得厲害,黨國知道要限制哪些人的行動與影響力,逆淘汰機制明白得很⋯
August 23, 2025 at 1:01 AM
冒出來太多沒有經歷抗爭與公民社會歷練的人,多用block就行⋯
August 23, 2025 at 12:43 AM
梁文道的八分半都是付費節目,但基本上當天就有人搬到YT。付費其實擋不住公共討論,稍微出格一點很快就會被人放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形成話題⋯
August 21, 2025 at 6:18 AM
都是屬於右下角那類天才⋯⋯
August 21, 2025 at 5:54 AM
反過來看就對了⋯黨國的運動型治理還是有效果⋯李的匿名投稿者除了反封控時的年輕行動者與網民,另一波是來自不滿的體制基層與邊緣⋯也就是清零政策被迫結束所產生的鬆動。當然反應很快,也就回到「一放就收、一收就死」的局面⋯通過胡蘿蔔與大棒結合讓人在運動週期結束各歸各位⋯

最後走到搞流量玩空氣幣,在所難免⋯
August 18, 2025 at 3:54 AM
看起來不正常的人,在中國社會反而是正常的😂
August 7, 2025 at 3:41 PM
這個言論並不意外,翻了一下最近的調查數據,70%反自由化(反對批評政府言論自由),85%支持社會平等(比如反對戶籍制度)……
August 7, 2025 at 3:31 PM
新華社、央視CGTN還有不少⋯⋯但沒有足夠知名度⋯
August 3, 2025 at 7:45 AM
90年代那股味道回來了
June 15, 2025 at 4:41 AM
他跟孫割一樣,假設為白手套來看待是沒有問題的。資金規模更大的,梁文鋒的幻方與deepseek在內的四大量化私募基金,也都預設看待。梁文鋒75%的持股比例就不正常。
至於背後是誰,證實只能靠這些機構媒體的調查記者了⋯
June 11, 2025 at 8:53 AM
這兩個都還在吧。中國知識分子最大問題是對公民社會參與沒有概念,這個在國外待過也不一定經歷過。但這幫人搞秘密社會那套很厲害,某種程度上93年的民陣民聯破裂就是兩個趙紫陽幕僚嚴家祺和陳一諮搞鬼,結果被攤在陽光下導致海外民運僅僅三年半就能量耗散,能說什麼呢。
June 10, 2025 at 12:07 AM
李佳佳離開廣東衛視後應該一直在接特約記者工作,例如鳳凰網或者何二特之類的,如今在聯合早報工作吧⋯當時那些逆天言論印象深刻⋯
June 9, 2025 at 11:4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