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saw.bsky.social
@narrativesaw.bsky.social
前幾天去完台創祭之後,一直還沒有時間消化買的東西。剛剛終於坐下來看,第一本就是很厲害的一篇奇幻短篇小說,總一 Allone 的《神明立於荒野》。

總一的分鏡相當厲害,有點石黑正數的味道。有很大一段是完全沒有文字的(連狀聲詞都沒有),但是總一卻可以單用畫面分鏡就營造出身歷其境的探險感,包括複雜的情緒也都涵蓋在裡面,真的是非常的厲害。
November 4, 2025 at 5:28 AM
從前年加入出版業開始就很想參加牯嶺街書香市集,但說實在的覺得只有一本科幻小說(《失竊的原型機》)就跑去擺攤好像怪怪的?

嗯總之現在有第二本書了!就是詩集《噬神師》。感覺應該會比較適合在那邊擺攤了吧?我也會邀請作者雨曦一起現身,如果有確定的話再跟大家說!

如果 12/20、21 有空的話,歡迎來台北牯嶺街找我們!
November 3, 2025 at 2:09 PM
昨天我不是在讀《設計》(牛津通識)嗎?我發現我真的很喜歡它的內文字體(封面好像也是用一樣的),所以就上網辨識了一下,發現是鼎鼎大名的蒙納宋體。

說是鼎鼎大名,其實我也就只是知道蒙納(Monotype)是一間很大的跨國字體公司而已。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原來蒙納宋是香港設計界愛用的字體,而且很早就開發了!甚至是最早的港鐵字體之一。怪不得我覺得很熟悉。

我覺得蒙納宋就是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大概因為它是參考 1960 年代在上海誕生的鉛字體所設計的吧?

總之因為這個字體很燒到我,所以我就買了。

接下來的敘事鋸短小說™內文應該就會用蒙納宋來排印吧。順帶一提,標題應該會用凝書體。
November 3, 2025 at 1:54 PM
今天到路易莎來讀書。之前在茉莉二手書店看到就買了。我很喜歡讀論述性的東西,就是那種⋯關於〇〇的哲學。很多時候它們是以 textbook 或 essay 的形式存在。

所以我還蠻喜歡大學出版社的書的。或者心靈工坊、田園城市、群學等。

但是常常買了之後也沒有讀,就放在那邊。偶爾還是要找時間消化一下啊立衡,我對自己這樣說。
November 2, 2025 at 4:43 AM
故事體

做為一個小說作者與獨立出版社,一直很困擾我的是,到底要在網路上寫什麼樣的內容來自我宣傳。不管是社群媒體還是部落格,我好像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人們追蹤小說作者大概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作者的粉絲,而不是因為作者在社群上面的內容很吸引人。除非是寫極短篇的作者。出版社也是一樣,網路似乎是宣傳的通道,而非網路原生內容的價值。

我從昨晚就又開始煩惱。今天早上起來繼續想了一下,覺得說不然就來講故事吧!講我創作小說的故事,製作每本書籍的故事,經營出版品牌的故事。我在進出版業之後其實每天都學到很多,何不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分享呢?

所以接下來我會嘗試用「故事體」來寫作。歡迎大家追蹤。
November 2, 2025 at 12:01 AM
醹輠凐霨漢字恏瞰䅢奭典雅埊諣:
November 1, 2025 at 4:57 AM
文字編輯的超常用快捷鍵:option/command/ctrl/alt + 左右方向鍵,可以快速跳到上一個或下一個詞,或者行頭、行尾。

也可以搭配刪除鍵來一次刪除一個詞或刪到行頭/行尾。或者搭配 shift 來選擇。

我是在 Xcode 學 coding 之後才知道的⋯希望也能幫到你。
October 31, 2025 at 6:40 PM
話說著作權的初始就是為了鼓勵原創內容的生產而立的(1710 年在英國立的《安妮法規》)。當時是由政府從出版—印刷商的手中去保護作者的權利,讓作者有辦法在給出稿件之後,還可以收權利金(分潤),而不是只能被買斷。

(從此之後,出版社越來越跟印刷廠商分家脫鉤。出版社做著作權經營管理、風險承擔,而印刷廠則單純收錢做印製。)

現在生成式 AI 來臨,又產生類似的情況:中間商利用作者的作品去賺錢,但作者缺乏去索取分潤的法定權利,同時還要面臨 AI 生產內容的競爭。這導致原創內容的生產動機降低,並因此降低產量。

Anthropic 雖然有付著作權和解金,但畢竟是單次的。未來找出好的分潤方式才是正途吧。
October 31, 2025 at 6:24 PM
簡單來說我喜歡用字體解決方案(「偽直排」字體、 zero-width joiner、em quad 等)來進行編輯與排印,是因為支援度最廣、自訂性最高(不依賴排版引擎的自動化),而且最接近傳統鉛字排版概念。

但對我來說,這並不是唯一的「正確排版法」。我覺得重點是印出來、渲染出來的最終樣貌有對就可以了。排印過程只要選自己喜歡的、成本低的就 OK 了。是不是用空格來縮排等做法本身並無對錯,合作當中大家方便、舒服比較重要。

我自己也是用自動縮排功能啦,但我覺得用全型空格也並非是絕對的錯誤。空格本來就是拿來排版的工具之一,尤其是那些不同寬度的空格。主要是整個流程裡每個人都用同一種做法會方便很多。
October 31, 2025 at 1:33 PM
如果排版軟體沒有直排功能的話,我會直接去弄一套「偽直排」中文字體出來。之所以用引號是因為我認為那不是「偽」,而是符合古騰堡式排印的直排法之一。

就是說活字印刷時代的字體(實體鉛字)根本沒有直排橫排之分,靠的是師傅排鉛字時自己決定每一個字元的方向。

到了電腦的自動化時代,是由電腦取代師傅去排虛擬鉛字,才少掉「依直橫排判斷每個鉛字方向」的功能。

有內建此功能的就是 InDesign 或 Word 之類的。它能夠把這件事自動化。

而「偽直排」字體則是預先在字型檔案層級就做好這件事。所以我不覺得它是「偽」,它就是「直排字體」。
October 31, 2025 at 1:33 PM
我覺得要判斷品牌方有沒有做品牌,要看他怎麼反應,而不是看他怎麼宣傳。

宣傳素材可以在品牌方沒有做品牌的情況下還是傳達出某種品牌價值。這是行銷團隊多做的,所以是單次性的。

但是能在第一時間對某些事做出符合品牌價值的反應,也能夠從一而終,表示品牌方本來就知道自己的品牌價值在哪裡。具體來說,就是整間公司到社群操盤手都有 align 品牌價值。不只是有人專門整合、維護品牌 guideline,也需要花資源去做教育訓練等。

最少最少是 front office 跟管理層有 align。這在台灣很不容易。
October 31, 2025 at 12:51 PM
Affinity Publisher 對 CJK 的支援沒有到很完整,比如說沒有 Adobe 或甚至 Word 那樣的避頭尾設定。

這個時候可以善用 Unicode 內建的排版工具:Zero-width joiner 來做避頭尾。去網路上找到這個字元複製下來之後,貼上到不想在行頭的標點符號(比如說刪節號)前面,就可以了!

這個字元(zero-width joiner)會把前面跟後面的字元黏在一起,避免它們在排版引擎被拆散。

就是個虛擬雙面膠(?
October 31, 2025 at 11:47 AM
Affinity 變免費了。我希望它的定位是像 DaVinci Resolve 一樣,就算有免費完整版,仍然保持一種品質的感覺。我從 V1 買到 V2,很喜歡 Serif 這間公司,希望 Canva 可以把它的精神延續下去。
October 31, 2025 at 12:17 AM
設計排版是一種 mapping?
October 30, 2025 at 2:32 PM
Hashtag 也不用是什麼固定的結構,隨時都可以改
iA Writer 有個缺點是不能批次改多文件的 hashtag,要用 Ulysses 或其他 app 才行

可以把 hashtag 想成是可以命名的 pinned
October 30, 2025 at 5:07 AM
然後最頂級的生產工具(創作、討論、策略等)是紙跟筆!
效率大概是數位工具的三到五倍左右
寫出來之後直接拍照傳給參與者也超方便
除非是之後需要轉化成數位文字檔,OCR 不夠用的情況下,不然常常用紙筆方便很多
(手機的照片有個集中管理庫也讓筆記照片很好找)
拍完照之後就可以把紙丟了,或者把白板擦掉之類的

再來是極致輕量化的筆記 app,就是不要把它當資料庫,而是把它當打字機
最小化囤積與整理的系統,只保留(整理)真正會用到的文件,其它全部封存起來,反正要找還是找得到

Hashtag 在這邊很好用,就是當你需要自己記得某份文件的時候,直接在文件裡輸入 hashtag 就可以了,不用再跳出去整理。
October 30, 2025 at 5:02 AM
筆記系統就是當它被我當成一個系統開始,效率就會大幅降低
當我去整理的時候,尤其是想把每一則筆記都歸類的時候,那就完了
我現在只用到 journal、draft 跟 index 三個 hashtag
基本上只有 index 的東西是長期儲存的,裡面就是一些清單資料這樣
Journal 就是每日一個文件,裡面隨便寫
Draft 則是寫完就發佈出去的東西(匯出到 Word、發給別人的文案、發表到網誌等),發佈之後就刪掉原稿

以前還會做什麼知識庫,現在都直接發到網誌上了
減少筆記系統管理成本的同時,也是在跟大家互動分享
不然躺在筆記 app 的某個資料夾裡我也不會去看
October 30, 2025 at 4:44 AM
是說我現在的生產力工具少到不行
就是 email、行事曆、Dropbox 這些基本的
然後加上 Things 來追蹤進行中專案跟 deadline
還有 iA Writer 來寫草稿跟記資料
當然 Word 等也是必備,還有比較專業用途的 Affinity 套裝
但也就這樣而已

開會的時候用 Google Meet 加 Miro
搜尋用 Kagi
訊息用 LINE

把 overhead 行政成本降到最低,工作起來真的順很多
尤其放棄整理筆記系統跟 GTD 系統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產能這麼高啊
October 30, 2025 at 4:33 AM
看到亞馬遜的電商業務也要進來台灣了,哇那⋯台灣電商大航海時代正式開打?

然後 Kindle 是不是也在摩拳擦掌啊?KDP 如果進來而且支援中文的話,那出版業又要洗牌了⋯
October 29, 2025 at 7:28 AM
對我來說,AI 生產物就是「模板」的進化版。

文件模板一般來說是不能直接交出去的,最少最少都要把裡面的一些詞替換掉才能用,或者照著結構把整個文件的段落、語句用自己的話重寫過。也就是說,模板真正的意義在於「結構」、「詞彙」、「語氣」等等的,而非最終的表現形式。

AI 大幅增加了模板的客製化程度,但目前它就還只是模板而已。當解析度提高的時候,artifact 就會跑出來。

所以有些 AI artist 是用「增加雜訊」的方式把觀者預期的解析度降低,類似遊戲中的底片顆粒特效。

或者本來解析度就比較差的媒體(指消費情境的解析度),更容易被 AI 攻佔。
October 29, 2025 at 7:22 AM
看到 Google 推出 AI Marketing 工具 Pomelli,想説:這天果然是來了啊。

我一直覺得生成式 AI 最直接威脅到的並不是「賣內容的人」,而是「做行銷內容」的人。因為行銷內容的品質要求相對較低,一堆內容行銷文章本來就幾乎是複製貼上,用 AI 反而是把模板化的內容品質提升了。

賣內容的人的護城河在於他們的「作者性」,或者說個人品牌。網紅、YouTuber 只要有粉絲就還有活路。但是沒有 B2C 品牌的行銷圖文生產者就慘了,人家只要用 1/10 的成本就可以做到你的六成。

再來是投手會有危險,因為從內容生產開始就已經進到廣告平台裡面了,全部都給它們黑箱產、投就完事了。
October 29, 2025 at 6:15 AM
是說看到日本熊害,才想到像是《怪獸8號》之類的怪獸作品對應的不一定只是地震或核能什麼的,還有真實自然中的猛獸啊。尤其是熊的目擊地圖之類的,真的很像是怪獸作品中會出現的影像。
October 29, 2025 at 6:07 AM
「以量取勝」的出版概念會越來越難走。除了經濟上以書養書系統的崩潰之外,還有就是行銷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老實說行銷有多激烈?也不過就是尬廣跟上一般非獨佔事業罷了。「上到通路就會賣」這種好事只存在以往的書店獨佔年代,現在幾乎是「只上到通路幾乎不會賣」,除非你的 place 做超好,每本都放平台(這也是一種行銷投入)。

現在要賣不代表要投廣告。不,是要 publicity 跟 editor 跟 author 跟 marketing 全部 align,然後去跟外部 influencer 與通路合作夥伴與媒體提報。

每本書時間成本提高代表產量會減少。產量減少代表人資外部化。也就是獨立編輯會變多。
October 29, 2025 at 4:50 AM
作者跟編輯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一件 case by case 的事情。

如果今天是作者聘僱編輯,那編輯就是乙方(廢話)。自出版商也屬於這類。

而如果今天編輯是出版社(或平台)對作者的窗口,且作者跟出版社有簽「作者經紀」專屬/獨家約的話,那作者確實不能隨便跳槽。

不過大多數的自製書情況,應該都是以書籍為單位,由作者授權出版社去編印跟賣書,並可能附加「作品經紀」的授權。也就是說,本來就只有合作這一本書而已,也就不會有所謂「跳槽」的概念。

老實說我覺得現在編輯碰到的局勢已經不只是「作者會不會找別的出版社合作」的問題,而是「編輯未來的甲方會不會是作者」的問題了。
October 29, 2025 at 4:22 AM
話說回來,dark academia 在英國真的是很好發展,因為英國很多超有歷史的校園啊!最經典的奇幻校園大概就是哈利波特了吧。事實上很多古老的大學校園是走進去就有種穿越幾百年回去的感覺。

話說台灣的一些校園也有一種歷史穿越感,尤其是有「紅樓」的日本時代建築的那種。如果要有對應的學院風故事文類的話,大概是「帝國學院小說」?
October 28, 2025 at 3:2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