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海
banner
luchanghai.bsky.social
卢昌海
@luchanghai.bsky.social
【新作:占星术是一种早期科学吗?】
www.changhai.org/articles/sci...
占星术是一种早期科学吗?
www.changhai.org
November 18, 2025 at 1:40 PM
最近中日关系有所恶化,中国外交部提醒公民避免前往日本,若干中国航空公司则响应号召,推出涉日机票免费退改政策。这些的本意想必是彰显 “大爷不照顾你的生意” 之态度,实际效果则恐怕有些微妙——因日本近来一个棘手问题是过度旅游,而中国游客 “贡献” 不小。不仅如此,受长期洗脑及拜金、内卷等丛林社会风气熏陶,在各路游客中,中国游客的巨婴、恶意、扰民、鸡贼等行为相对较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若想通过减少游客数量来缓解过度旅游,减少中国游客是相对理想的,只不过基于社会平等理念,无法公开推行。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限制或劝阻公民赴日,对日本来说是否是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或起码是有失亦有得,是值得观察的。
November 16, 2025 at 1:09 PM
昨天, 亚马逊总裁 Jeffrey Bezos 麾下 Blue Origin 公司的 New Glenn 火箭成功完成了助推器的垂直着陆回收, 并将名为 Blue 和 Gold 的两个火星探测器送入了前往火星的征程。 那两个探测器将首先前往距地球约 150 万公里的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 (Earth-Sun second Lagrange point), 在那里一边进行太空天气 (space weather) 研究, 一边等待将于明年 11 月到来的前往火星的耗能最低转移窗口…… 因字数超标,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11 - 2025.12)
www.changhai.org
November 15, 2025 at 12:09 AM
梁羽生是我最早接触的武侠作家之一,但迄今仍有些作品处于 “未读” 状态,盖因其多数作品平淡老套,人物脸谱化。不过正因为接触得早,其作品对我而言的怀旧意味已无可磨灭,因此偶尔会读那些 “未读” 之作。最近在读的是《广陵剑》。这一读发现老爷子真有些老糊涂了:将玄机逸士所创的双剑合璧说成了张丹枫夫妻新婚之后所创。共用人物的小说原本倒也无需相容,比如金庸的《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亦不甚一致,但梁羽生却明确将《广陵剑》视为《萍踪侠影录》的续集,甚至直接援引前著,内容却牛头不对马嘴——且出入之处皆非情节所需,只能算老糊涂也(虽然老爷子当时才五十来岁)。🤣
November 13, 2025 at 2:28 PM
王小波对中国古代的 “天圆地方” 有过一句酷评: “随便哪个木匠都能指出来: 一个圆, 一个方, 斗在一起不合榫。” 无独有偶, 西方的占星术对 “天” 和 “地” 也存在这种 “斗在一起不合榫” 的想象: 一方面认为天体永恒完美极度规律, 地上的东西腐朽卑微充满混沌, 另一方面, 却认为可以用前者来预言后者。
November 10, 2025 at 9:57 PM
临睡前从书架上抽出一册《笑傲江湖》, 随便翻了几页 (金庸武侠是我这代——乃至几代——人的成年童话, 百看不厌)。 翻到的是:

「向问天道:“原来你到此刻还不知任教主的身分,这一位便是日月神教的任教主,他名讳是上‘我’下‘行’,你可曾听见过吗?” 令狐冲知道“日月神教”就是魔教……但魔教教主向来便是东方不败,怎地又出来一个任我行?」

其中的 “教主向来便是东方不败” 堪称绝妙。 金庸此书跟《天龙八部》皆有极精彩的政治影射, 但常被例举的多为溜须拍马之类, 其实…… 因字数超出,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11 - 2025.12)
www.changhai.org
November 9, 2025 at 12:45 PM
最后再发一条有关《留美華裔學者重訪中國觀感集》一书的微博,介绍另一位重量级学者——陈省身——的观感。陈的观感是他在美国讲述中国见闻时的答问环节的文字记录,其中最雷人的是这样一段:

问:中国社会里的犯罪率如何?
答:这是一个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绝对没有理由要担心个人的安全……(中国) 整个社会制度里,工作是与教育相结合的。如果你犯了罪,他们不会把你关在监牢里,他们会给你一份工作,然后一面工作,一面教育你。

这段话别说是针对炼狱般的文革,哪怕用来描绘今天,“如果你犯了罪……他们会给你一份工作” 云云也是足够雷人的。这些杰出学者可谓是像常人看不破魔术奥秘一样,被极权社会的统战手段玩弄于股掌之上。
November 1, 2025 at 11:11 PM
越来越少关注国内新闻, 虽仍有朋友圈及社交平台, 故仍会知道很多标题, 但越来越懒得点开, 过一阵也就忘了。 近来的 “西贝” 预制菜新闻原本也会如此。 但今天扫到一条酷评, 称 “西贝” 的一顿饭吃下来, “只有顾客是现宰的”, 不仅秒懂了背景, 而且想忘都难了。🤣
September 15, 2025 at 10:49 PM
数学中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猜想若有反例, 那反例往往只存在于非常 “遥远” 的地方——因为所有 “近” 处都已被探索过了。 比如黎曼猜想的反例得到前 12 万亿个非平凡零点之外去找; 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得到比 400 亿亿更大的偶数中去找。 但著名数学家欧拉 1769 年提出的欧拉猜想却在近两个世纪后的 1966 年, 被一组不太大的正整数组成的简单反例—— 27^5 + 84^5 + 110^5 + 133^5 = 144^5 ——所推翻, 其论文之正文仅五行! 当然, 数字虽不大, 找到这一反例所需的合理尝试的次数其实是不小的。
September 7, 2025 at 11:49 AM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刚刚发表了一篇评论,批评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科学界的全面攻击。评论的副标题是:The "Mozart of Math" tried to stay out of politics. Then it came for his research。——大意是: 数学神童不想惹政治,政治却向他的研究开了刀 (让我联想起昔日中国 “白专典范” 的遭遇,特朗普的美国倒退得多远,由此可见一斑)。最近一段时间,除美国外,时不时也听到其他国家右翼得势的消息,相应的政治人物则被称为 “某国的特朗普”…… 字数超标,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07 - 2025.08)
www.changhai.org
August 20, 2025 at 11:13 PM
特朗普的美式文革以程度而论,跟作为文革老祖宗的中式文革相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有一个方面却比中式文革更有滑坡意味,那就是:哪怕在中式文革最狂热最狂妄的时候,中国的高层依然有一种想在外国人面前争面子的想法,这种想法无形中将外国视为了一种标准,会产生一种追逐心态——哪怕只能称之为 “沐猴而冠”,也比完全的盲目来得强。而特朗普及其拥趸因坐享美国长期世界第一的位置,对外部世界基本是不屑一顾,当他们由人向猴滑坡而下时,连 “沐猴而冠” 的体面都不会有。
August 2, 2025 at 7:53 AM
旅游期间没怎么留意新闻,偶然看到一则,在这里插写几句。少林花和尚释永信出事后,他很多以前的活动被人翻了出来——其中包括他 2015 年率领僧众为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的死难者祈福的活动,不知本意是不是嘲讽,但有一条感慨写得很好,说这条十年前的老新闻让人颇感震惊,震惊于那时居然还能为这种事故公开祈福。是啊,不对比简直意识不到时代倒退得多远,那种事故若发生在当下,第一时间就会封杀舆论,哪还有什么公开祈福……
July 30, 2025 at 8:38 AM
美籍荷兰裔物理学家派斯 (Abraham Pais) 在 The Genius of Science 一书里记叙过一件自豪之事,那就是在他 70 岁生日那年 (1988 年),已相互交恶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出席了他的 “生日派对” (学术研讨会)。当然,还有一个人比派斯更有份量让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出席活动——甚至还面带笑容地合影留念,那就是这两人的老师吴大猷。😎
July 15, 2025 at 12:04 PM
看到一个我觉得不无道理的观点。 一般认为, 在当代美国的两党角力中, 移民大都是支持民主党的。 这种支持跟民主党的宽松移民政策几乎互为因果 (即移民因民主党的宽松移民政策而支持民主党, 民主党则因移民是其票仓而继续宽松移民政策)。 但如今看来, 这种支持并不稳定。 我看到的那个观点认为, 不稳定的一大因素是: 美国的移民大都来自比美国更保守而非更开放的国家, 从而跟代表美国保守力量的共和党存在某种深层的共鸣…… 字数缘故,全文请到我主页阅读:
www.changhai.org/articles/mis...
微言小义 (2025.07 - 2025.08)
www.changhai.org
July 11, 2025 at 11:09 PM
一个趣味话题:去年的你还有没有实在性?直觉的答案也许是 “否”, 正所谓 “往事已矣”。然而只要承认 “现在” 具有实在性,那么去年的你也就有同样的实在性,因为 “现在” 是因观测者而异的,去年的你完全有可能相对于一个被你认为是 “现在” ——从而实在——的观测者而言仍处于 “现在”,从而仍是实在的。

挚友贝索去世后,爱因斯坦在给贝索家人的信中写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对于我们这些相信物理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区分只是一种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句话并非只是哀婉的悼词。

(摘自电子书《我的 “微言小义”》)
June 14, 2025 at 2:16 AM
哈佛大学前校长 Larry Summers 接受 CNN 采访时的一段话振聋发聩:“如果一个像哈佛那样拥有超过 500 亿美元捐赠、崇高声望、包括总统、诺贝尔奖得主、企业主管、官员和伟大艺术家在内的超级校友群的高校不能抵抗 (特朗普当局的) 这种走向独裁的步骤,谁能?” ——确实,哈佛与特朗普之战颇有一种 “末日之战” 的感觉,哈佛如果败了,美国的学术自由起码在四年之内是败了。更可悲的是,哈佛哪怕赢了,美国的学术自由其实依然败了——只不过败的程度不是最惨而已……(字数超标,余下部分参阅附图)
May 23, 2025 at 2:31 PM
在逻辑学上,从错误前提出发可以推出任何结论。有一次,有人让英国哲学家罗素从错误前提 2 + 2 = 5 出发证明罗素是教皇。罗素当即给出了大意如下的证明:

2 + 2 = 5(前提)
⇒ 1 = 2(两边同时减 3)
⇒ 集合 {罗素, 教皇} 有 2 个元素
⇒ 集合 {罗素, 教皇} 有 1 个元素(因为 1= 2)
⇒ 罗素是教皇
May 12, 2025 at 9:44 PM
继续谈戈革的《挑灯看剑话金庸》。作为点评金庸时的陪衬,戈革对梁羽生和古龙也略作了点评。比如称梁羽生小说“写得比较陈腐、比较落套,相当地缺乏新意”;认为梁羽生小说里“唯一像点样子的”是《云海玉弓缘》;比如将古龙小说酷评为 “南山有个猴,北山有个牛,砰一枪打死一只喜鹊,前后全无联系,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称古龙小说里的人物 “非今非古,非正非邪,非中非外,性格极不稳定,精神极不正常”。戈革对金、梁、古的总评为:“金作如绝代佳人,风姿绰约,仪态万方……令人一见难忘,相思久远;梁作如农村少妇,荆钗布裙,谨严守礼……但动人处较少;古作如异族疯女,有动人处,但行为乖僻,语言啁啾,可以共饮,过后便忘”。😂
May 11, 2025 at 12:18 AM
“不偏不倚” 是一种常被人称道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只在证据本身旗鼓相当的情形下才是真正可取的。在证据明显不对称的情形下采取 “不偏不倚” 的态度则往往反而是极大的偏倚。【From《我的 “微言小义”》】
May 10, 2025 at 12:09 AM
智力是舵,恒心、毅力、勤劳、勇敢、忠诚、果断……等等所谓优秀品质全都是桨。如果舵指往了愚昧方向,所谓优秀品质只会使愚昧之舟驶得更快。
April 25, 2025 at 11:07 PM
越是不严谨、甚至不可能严谨的领域——比如政治领域——里,“颠扑不破的真理” 就越多。那些 “真理” 之所以 “颠扑不破”,关键是不许颠扑。
April 22, 2025 at 11:12 PM
据英国 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 报道, 欧盟委员会开始向赴美从事商务活动的员工发放一次性笔记本电脑及手机, 以应对美国海关近来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操作。 这种发放一次性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的做法, 以往是只用来针对像中国、 俄罗斯这种对信息及电子设备实施严苛监控的国家的, 如今美国也被列入了这种国家。 而特朗普及其拥趸还在意淫着美国再次伟大, 全世界更尊敬美国, 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跟大清时期的中国何其相似。
April 17, 2025 at 11:30 AM
科学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特点是怀疑精神和纠错机制。科学知识的可信度源自逻辑和证据,同时也可以被逻辑和证据所推翻。科学知识无论比宗教教义高明多少倍,都不是新的教义。科学家的日常工作既包含推进和推广科学知识,也包含推翻科学知识,科学界既褒奖推进和推广的贡献,也褒奖推翻的贡献。常常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新的宗教,这种说法在一个很根本的层面上曲解了科学,持这种说法的人无论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多么渊博,在一个很根本的层面上,乃是科盲。
April 7, 2025 at 11:30 AM
「如果一个人没有跟随同伴的步履,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梭罗(《瓦尔登湖》)

这是阿西莫夫最喜爱的话之一。他在给妻子的信里说,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比方说拿工作以外的乐趣或休假来衡量,他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他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听到了另一种鼓声,一种让他拼命珍惜时间的永不停息的鼓声。
April 6, 2025 at 12:44 PM
逛书店——尤其是逛那些书架之间的空间特别局促的旧书店——时, 有时会遇到恰好有人在我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类书架前浏览, 使我必须等候的情形。 过去遇到这种情形会下意识地觉得不耐烦, 但现在的感觉完全不同了——因为现在越来越体会到美国的反智主义之嚣张, 越来越觉得美国在某些层面的落后之触目惊心, 相应地, 看到有人在自然科学类书架前浏览时, 一种 “我辈中人” 的欣慰盖过了不耐烦。 只可惜 “我辈中人” 跟反智主义的人头攒动比起来, 颇有些杯水车薪之意味……
March 29, 2025 at 12:4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