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phuah.bsky.social
@tonyphuah.bsky.social
留言:“換來的是低薪與像產油國一樣賺錢太輕鬆失去本能競爭力,逆風循環時傳產一蹶不振"
November 21, 2025 at 5:15 PM
“台灣很多制度都很像日本。但在央行這一點不像。日本的央行也是有一個board,九個成員都可以實質的投票、行使其自由意志參與決策,跟美國的一樣。但台灣的央行理事沒有一樣的權力。也就是說,台灣的央行真的就是一個黑箱”
November 21, 2025 at 5:15 PM
留言:“央行基本上是收了全體國民的隱形税來繳庫只是大家不自覺”——而且是 regressive tax
"facebook.com/wentai.hsu/posts/10239328594490038"
Wen-Tai Hsu
央行必須改革 台灣的央行,在這週最新出刊的Economist上了封面。幾篇文章談的主要聚焦匯率以及影響。但也有談到央行如此行事的源由。 因為5月的那一波台幣急漲,Economist 注意到這個問題而產生好奇。他們的記者來了台灣採訪了很多人,我也跟他們談過,我也大致知道他們跟誰談過。我剛剛讀完了,真的超認真的。很值得看(天下的中文翻譯在留言區)。聽說也有podcast,但我還沒有聽。...
facebook.com
November 21, 2025 at 5:15 PM
留言:“這對一般勞工造成什麼後果?薪水上不去而過多的外匯並沒有反饋到勞工薪資而是注入了房地產與股票市場,所以台灣經濟數字越漂亮房價就跟著漲股市表現也漂亮,但是勞工薪水並沒漲反而是因為便宜的台幣讓我們的進口成本居高不下而是讓消費者購買力直線下降,在台灣的歷史共業結構下能當企業老闆或是房東就是不要當勞工”
November 21, 2025 at 5:12 PM
留言:“新加坡幣這三十年來 默默升值, 也讓國內薪酬跟著上漲”

“政府後面的金主們,絕對不會喜歡這主意”
November 21, 2025 at 5:12 PM
“台幣如果幣值被刻意壓低,那麼勞工薪資在跨國比較中就會低。由於生產大麥克的最主要投入就是勞工,所以台灣的大麥克便宜。也就是說,用nontradable inputs (台灣的勞工)生產出來的nontradable goods(大麥克)很便宜。反之,iPhone 作為一個容易跨境移動的商品,對台灣來說,是國外商品。恰恰是因為台幣的幣值被刻意壓低,所以,國外商品很貴”
November 21, 2025 at 5:12 PM
“大家討論出口商、低薪、人民福利、高房價等等的論證方式,都沒有一個清楚的福利判准,東吵西吵,莫衷一是”
"https://facebook.com/wentai.hsu/posts/10239363352278961"
Wen-Tai Hsu
從大麥克與iPhone論央行對經濟學人之回應的是與非 央行針對經濟學人文章有五點回應來反駁其論點。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那大麥克指數與iPhone指數。我就從這裡說起。很懂經濟學的人可以直接跳到第五第六段(有彩蛋)。我也把央行回應原文放在留言區裡。 這兩個指數,都是一種粗糙的方式來衡量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facebook.com
November 21, 2025 at 5:11 PM
”…這樣奇異的總體經濟結構,是要付代價的…
1. 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導致高房價。
2. 消費者面對較高的進口商品價格。
3. 台灣的薪資在跨國比較的時候,顯得偏低。不利吸引外籍人才,也不利留才。當少子化導致的缺工缺人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變得更重要。
4. 長期補貼油水電、造成能源資源浪費以及淨零排碳的困難。
……
…我們的匯、利率長期向出口商傾斜,長期在社會與經濟中有另一批人受害。而當我們…減少順差的時候,便會有另一批人得利。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調整匯率本身就是一個有利有弊的方式…“ (2/2)
November 21, 2025 at 5:10 PM
”奇異的總體經濟結構
1. 長期用稅收補貼油水電,刻意壓低通貨膨脹。
2. 通貨膨脹看起來低,導致不需要漲利率。
3. 在與國外有利率差之下,導致台幣幣值低。
4. 長期阻升不阻貶,累積龐大外匯存底,導致有龐大的盈餘繳庫,貢獻政府歲入超過10%。這樣的央行等於是政府的金雞母,於是成為政客的最愛。因為有了央行,政府可以在發放各種福利的時候,不需要大幅增稅或舉債。
5. 不阻貶,也受出口商歡迎。出口商確實是台灣厲害的一群人,也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 (1/2)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32/article/16009"
川普瘋狂關稅下,新加坡與台灣的不同處境與賴清德的對策|許文泰/天河言摘|獨立評論
當川普拋出「對等關稅」震撼彈,雖然新加坡表面只被課10%稅,看似輕微,但實際上損害更深。身為全球貿易與金融的中間人,新加坡最怕的不是課多少關稅,而是國際貿易秩序的全面動搖。對台灣而言,這場關稅戰打到出口核心;對新加坡來說,則是整個經濟模式的根基都在震盪。
opinion.cw.com.tw
November 21, 2025 at 5:10 PM
留言:“台灣人喜歡在公共財政上惡搞( 油電補貼不是財政政策?) ”
November 21, 2025 at 5:08 PM
留言:/保險不就是民間財富的一種持有形式?不買保險買甚麼?買房地產?

台灣央行鼓勵保險業對外投資,和MAS買了外匯轉主權基金是一樣的概念。不同的是保險業有對內支付的要求 (就是經濟學人提到的錯配),但新加坡主權基金則是政府擁有的淨資產。

說穿了不也是台灣人篤信「藏富於民」財政觀念使然?政府只能舉債負債,財富我要存,有債大家擔?/
November 21, 2025 at 5:08 PM
留言:/「長期用稅收補貼油水電, 刻意壓低通貨膨脹, 再利用壓低利率來壓低匯率」在本質上就是價格管制。事實上, 大學教育和醫療服務還不僅面對價格管制, 還面對數量管制/
November 21, 2025 at 5:07 PM
留言:“奇特的龐大壽險業也值得探討成因,別國沒有這麼盛行買保單,或說台灣保單是奇怪的商品(國外保險就是支出哪來3%和可以領回)。台灣醫療明明厲害又有健保,大家卻還是加買醫療保險。而醫療保單壽險業規定要在壽險主保單上不能單買,所以大家也都有投壽險……錢都在龐大壽險合理正面嗎?”
November 21, 2025 at 5:07 PM
“這種台灣蠻特殊而廣泛的保單,竟成為可能形成金融危機的未爆彈。台灣的保險監理還是稅務結構出了什麼問題?”
November 21, 2025 at 5:06 PM
/主計總處的 CPI 看起來永遠「風平浪靜」,也給了央行壓住利率的藉口;利率被壓低,就給了房地產繼續膨脹的空間;房地產膨脹,就給了資金繼續逃向美元的動能。這就是為什麼台灣 CPI 看起來永遠只有 2%,但永遠跟人民感受不同/
November 21, 2025 at 5:06 PM
/台灣資金會長期外流,是整個結構的問題,央行貨幣偏好、政治獻金結構、被美國利率吸走的資金動能、企業全球化、壽險投資壓力,以及主計處編出來的「低通膨幻象」共同推動/
November 21, 2025 at 5:04 PM
/……真正壓住台幣的,是整個模式。台灣已經變成一個「美元循環」經濟:企業把美元收入留在海外、壽險把保費換成美元、家庭把資金丟到海外市場、政府靠外匯存底當緩衝池、資本市場永遠做不大。這是整個國家經濟結構出問題了,央行該被批評,但不應該只有央行被批評/ (3/3)
November 21, 2025 at 5:04 PM
”在這種結構下,壽險業每年收進來兩三兆保費,結果台灣利率低到不可能滿足保單負債,台灣又缺乏大型投資專案,壽險業者被迫把錢往海外推。COVID 之後美國升息 21 碼、台灣只升 3.5 碼,資金用腳投票,走向美元是理性,不走才不理性。家庭也是一樣,台灣本地資產報酬率太低,美國殖利率跳成那樣,你不買美元、不買美債、不買海外 ETF 才怪。所以大量的金融帳賣掉台幣,流向美元…“ (2/3)
November 21, 2025 at 5:03 PM
“台灣政黨背後的主要政治獻金,很多來自房地產業者。房地產業需要低利率、需要資金便宜、需要房價一直有支撐。低利率維持房價、房價維持政治影響力,這是台灣最深的政治鐵三角。當長期壓低利率,資金自然不願意留在台灣的資本市場,而會跑去美國追殖利率、去海外找回報…” (1/3)
"https://wealth.com.tw/articles/e16f7b1f-54bc-4856-a6b6-d47357f7d981"
財訊-掌握趨勢、投資未來|最懂投資的財經媒體
wealth.com.tw
November 21, 2025 at 5:03 PM
留言:“這錯綜複雜的系統,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敢挑戰……一挑戰就會踩到某個群體利益(掉選票)”
留言:“各族群都不能得罪,最後就是犧牲孩子,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https://facebook.com/wentai.hsu/posts/10239342213870514"
Wen-Tai Hsu
一兩篇經濟學人文章、催出了一些好文章、也讓台灣整體經濟結構的問題更清晰(但更頭痛)...
facebook.com
November 21, 2025 at 4:59 PM
留言:“(1)贈與稅的門檻太高,宜降低
美國父母只要贈與給小孩1萬美金以上就要開始課徵累進制的贈與稅。台灣的老闆父母一年可以給小孩各250萬共500萬台幣的免稅頭期款和房貸攤還款。這也是房價上昇的原因之一

……(2)遺產稅率該逐年調高
我在2000年入行,那時碰到很多有錢人不願意把錢匯回來,就是因為50%的遺產稅。2008馬英九把遺產稅變成10%,所以大量的錢匯回來”
"https://facebook.com/segacheng/posts/10108381252654293"
Sega Cheng
沒想到經濟學人新一期的頭條新聞讓台灣瞬間炸了鍋,台幣兌美金也突然爆升,各種意見百花齊放,毫無明顯的共識,央行也短時間內立刻出聲反擊經濟學人。...
facebook.com
November 21, 2025 at 4:59 PM
/AI常以「中立」之名掩蓋歧視/
November 18, 2025 at 5:1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