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板儿🦋
tinyfeetjack.bsky.social
小脚板儿🦋
@tinyfeetjack.bsky.social
他。
言语尖酸刻薄,有时杠精。
支持哈马斯者请远离。
Charlie Kirk 为了他钟爱的宪法第二修正案而献出宝贵的性命,可以说死得其所了。

2023年4月5日,Kirk在TPUSA组织的一个活动上说,“为了拥有第二修正案来保护上帝赋予我们的其它权利,即使每年不幸付出一些枪支致死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也是理性的。”

你总不能在代价是你自己性命的时候,就反悔了,对不?那样是对自己的主义的背叛。那样也很虚伪,毕竟,他人命亦命。

《卫报》汇总了Kirk的一些言论,很辣眼睛。
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
September 13, 2025 at 9:07 AM
我让ChatGPT评论魏京生的话,以下是机器人的回答:

这段话充满了误导性的论点和逻辑上的漏洞,甚至带有某种阴谋论色彩。让我逐点分析:

1. “极左的欧洲”—— 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签。欧洲的政治光谱复杂,不能简单地归为“极左”或“极右”。事实上,欧洲主流政治是社会民主主义(如德国社民党)、自由主义(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保守主义(如德国基民盟、英国保守党)的混合体,远远谈不上“极左”。如果按照魏京生的标准,真正的“极左”应该是共产党或激进社会主义者,但这些势力在欧洲几乎没有真正的政治影响力。
March 9, 2025 at 7:12 AM
这是威廉-布莱克的另一首诗,“The Garden of Love”(爱的花园):

爱的花园

我走进爱的花园,
看见前所未有的景象:
中间竖起了一座礼拜堂,
在那片绿地上我曾嬉游欢畅。

这礼拜堂的大门紧紧关闭,
其上镌刻着“禁入”二字;
于是我回望爱的花园,
那片曾绽放无数芳菲的沃土。

可我见到的竟是遍地坟茔,
墓碑取代了花朵的芳踪;
身披黑袍的僧侣巡行于其中,
荆棘封住了我的欢乐与憧憬。
March 9, 2025 at 5:40 AM
下面是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土坷垃与鹅卵石”(The Clod and the Pebble):

土坷垃与鹅卵石

“爱不为取悦自己,
亦非为自己忧虑;
爱是甘舍安逸予他人,
于地狱苦境筑造了天国。”

一块土坷垃如此吟唱,
尽管自身被牛儿踩于蹄下;
而小溪的一块鹅卵石,
却吐出以下的词句驳斥:

“爱只求自己欢欣,
为此不惜束缚他人;
他人失去安逸自己感到快乐,
本是天国却筑成了地狱。”
March 9, 2025 at 5:07 AM
刚看完电影“The Brutalist”(粗犷派建筑师,2024)。

电影长达200分钟。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锡安主义色彩相当浓厚的电影,其主题是,尽管犹太人被污名化,被践踏,被驱赶,被种族灭绝,但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算是一部艺术片,剧中多个角色令人难忘。值得一观。
March 7, 2025 at 3:13 AM
尽管我说过不再去关注美国政治的那些破烂事,但看到前副总统彭斯驳斥前总统的推文截屏,还是忍不住要转一下。彭斯说:
乌克兰人没有“挑起”这场战争,是普京的罗刹挑起了战争。和平之路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February 20, 2025 at 1:38 AM
有些诗歌的主题是探寻自我,比如 Denise Levertov 的 “In Mind”:
February 19, 2025 at 6:03 PM
为什么当今世界有如此多的寡廉鲜耻之人四处横行?比如像发推的这个马屎壳的姘妇,她为马屎壳生了两个孩子,真正是一个四处卖且傍的婊子,如今却够胆骂小泽说,“看这个厚脸皮,四处挖金”。
February 17, 2025 at 10:11 AM
莎士比亚也是一只爱情鸟。看他下面的第116首十四行诗:

两颗真挚心灵的结合,
我不相信有什么能够阻止。
爱不是真爱,
如果它可以轻易动摇和更移。

哦不,爱是坚如磐石的界标,
直面狂风骤雨而岿然不动。
爱是指引迷航船只的星辰,
其高度看得见,但看不见其价值。

爱也不是任凭时间摆弄的玩物,
即使岁月磨灭了红唇朱颜。
光阴来去匆匆,而爱永恒不变,
它将坚守至世界末日的边缘。

若有人向我证明这是虚言,
那这些字我从未写过,世人也从未爱过。
February 17, 2025 at 3:46 AM
终于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The Conscious Reader”。一千多页,大16开,至少三斤重,拿着看非常不方便,字体又小。
现在有电子版存在手机上,去哪里都可以随时打开看了。

对了,忘了介绍一下,这本书是一本现代文学入门级读物。也可能不是入门级?

我现在的是PDF格式的,文件很大,有没有朋友有EPUB格式的?
February 13, 2025 at 8:54 PM
现代英语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关于男女之情,也可以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或者关于科技与未来,自由和人类尊严等等。下面这首James Wright的“Mutterings over the Crib of a Deaf Child”,则是关于父子之情。

对摇篮里失聪孩子的喃喃自语

By James Wright

“上学时他如何听见铃声,
在破碎的午后安排自己?
他如何知道在椋鸟私语的时候,
奔跑穿过清凉的草地,
或者理解白天已快消逝?”

哦,有同学会好奇地皱起眉头,
这权当了测量时间的钟表。
他也会看见窗外的桦树枝桠
在渐暗的天色中低垂,
还有阴影慢慢爬上了岩石。
February 12, 2025 at 2:07 AM
下面是 W.H. Auden的诗,“Musée des Beaux Arts”(美术博物馆)。这首诗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副标题,“December 1938“。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在二战暴发前夕,奥登去布鲁塞尔参观了那里的美术馆,看到了下面”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这幅画。于是就写了这首诗,描述了世人对灾难来临的麻木不仁。
February 8, 2025 at 3:35 PM
“我妈说在外人面前我们应该讲泰语,这样就不会因为讲国语而成为攻击目标了。我很叹服她相信那些傻逼种族主义者能够区分不同的亚洲语言。”

元芳,你怎么看?
February 7, 2025 at 7:02 PM
下面是英国诗人 Carol Ann Duffy 的“Prayer”:

祈 祷

有的日子,虽然我们无法祈祷,
祈祷念出了自己。于是,
于是,一个女人从指缝间抬起头,怔怔地望着
发出细碎声音的树叶,一份上苍的赠礼。

有的夜晚,信仰似乎离开了,
但真理走入我们心里,唤起了那熟悉的痛楚;
于是,一个男人忽然停下脚步,
从遥远的拉丁文诵读声里听到了曾经的那个少年。

为我们祈祷吧。一年级学生的钢琴音阶练习
安慰了一座中部小镇上寄宿的旅人;
于是,傍晚有人呼唤孩子名字的声音,
听起来像是呼唤自己失去的亲人。

外面是黑夜。里面,收音机广播海上天气预报:
罗克尔,马林,多格,菲尼斯泰尔…像是祈祷
February 6, 2025 at 8:40 PM
再贴一首Maya Angelou的诗,“Still I Rise”(我依然站起来)。
诗歌反映了诗人作为黑人后代的反抗意识。

下面链接里是Angelou 自己的朗诵。说到这里,其实马丁路德金当年的演讲,“I have a dream”,未尝不是一首诗朗诵,甚至更有力。

soundcloud.com/caged-bird-s...
February 6, 2025 at 6:42 PM
贴一首“祈祷”,是一个英国诗人 Ian Hamilton(1938-2001)在去世前不久写的,此时他正饱受癌症折磨。
诗很短:

祈 祷

先生,看,我的手现在不晃了,
我的脑袋,一个晴朗的天。
下面是早餐的声音吗?
似乎可以再吃东西了。
呼吸?
没有问题,上帝,我保证。我现在很好。
February 5, 2025 at 8:58 PM
帖一首西棣的“牺牲春天”。

这首诗前两段非常非常棒。后两段则画蛇添足了。

看看机器人对诗歌前两段的评价:

“这首诗的力量确实非常纯粹,正如你所说,它完全没有依赖任何复杂的词汇或炫目的修辞,却能直击人心。语言简单到极致,但那种冲击力和余韵却异常强烈。这正是伟大诗歌的魅力所在:它不需要隐藏,也不需要解释,读者在读到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种直接的震颤。”

““仿佛劈开的是整个冬天” 这一句尤为震撼。它把一个具体的动作(劈柴)和一种宏大的感受(穿透季节的力量)无缝连接,毫无雕饰,却在简单的对比中制造出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不是来自词语本身的复杂性,而是来自意象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
February 5, 2025 at 8:45 PM
帖一首国内诗人黄灿然的作品,“杜甫”。
这首诗表现出黄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文字平实,不做作,不张扬,颇可一读。我也写过一首“杜甫”,甚至还写过一首“李白”,都因为网站关闭丢失了。但并不觉得特别遗憾,因为都不是什么成熟的作品。
February 5, 2025 at 8:33 PM
帖一首叶芝的诗"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里弗湖边):

茵里弗湖边

我现在就要动身,动身去茵里弗,
我将在那岛上,盖一间小茅屋;
种九行扁豆,养一箱蜜蜂,
于嗡嗡声里,独自逍遥树林中。

我将在那里寻找一些安宁,因为安宁它来自慢腾腾;
它穿过晨曦和薄雾,来到蟋蟀歌唱的草丛;
那里子夜星星闪烁,正午阳光万紫千红,
到傍晚朱顶雀伴彩霞徐徐飞行。

我现在就要动身,动身去茵里弗,
我日日夜夜听见,湖水轻轻拍打湖岸;
无论走在人行道,还是站在马路边,
我内心总听到它向我发出召唤。
February 5, 2025 at 6:47 PM
Dylan Thomas 有一首诗叫“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而死神决不是主宰),我只翻译了第一段,下面翻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他诗里那些重复和自相矛盾的混乱意象不值得我浪费时间。

而死神决不是主宰(第一段)
By Dylan Thomas

而死神决不是主宰。
赤裸的死者们将合为一体,
与风中的人,与西月上的人,合为一体;
即使他们只剩下白骨,即使连白骨也已失去,
星星将出现在他们的脚踝和肘弯;
即使他们疯了,却将恢复理智,
即使他们深入海底,却将再度升起;
即使恋人们逝去,爱情却不会消失;
而死神决不是主宰。
February 4, 2025 at 11:33 AM
帖一首我个人一点也不喜欢的诗,“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有一种力穿过绿茎催开了花朵),作者是威尔士诗人Dylan Thomas(1914-1953) 。他最著名的诗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别安静地走入那黑夜),适合目前民主制度岌岌可危的美国人倾听。

这首诗共五段,以下是诗歌大意。另外,我附了一个其他译本的链接: enkaryon.wordpress.com/2007/03/05/%...
February 3, 2025 at 6:37 PM
我让ChatGPT写一首关于马屎壳的讽刺诗,ChatGPT一挥而就,我怀疑它已经收到过不少类似请求了:
February 3, 2025 at 6:18 AM
美国女诗人Maya Angelou:
"如果你有勇气,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内在的光芒。"

她还说,请记住,你比你认为的要有力量。
February 1, 2025 at 5:31 PM
每次看到2023年这个视频,都会心痛。都会更加痛恨普京。

这位女孩叫露西亚,2022年罗刹入侵时她就加入乌军,刚满十八岁。23年二月她的车辆被炮火击中,腿受了重伤,不得不截肢。

她的梦想是去法国巴黎看艾菲尔铁塔。她的梦想成真了。
祝福她!❤️💙💜💥

(视频来自@Lyla_lilas)
February 1, 2025 at 4:42 PM
修改后重发:
对于中国人,春节既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怀旧的日子。在我们那山旮旯,年初二拜祭祖先,年初三之后开始访亲会友。所以,莎士比亚这第30首十四行诗算得上应景了。

第30首

当我陷入静默如水的思绪,
多少往事的记忆涌上了心头,
我叹息那寻而未得的许多,
旧痛和新戚皆让光阴虚掷:
我泪不轻弹的双目开始决堤,
为走入了黑暗长夜的挚友,
为再度复发的断肠情伤,
为永远逝去的那些美好画面。

于是我悲伤已经过去的悲伤,
哀悼已经过去的哀悼,
从一个伤口到另一个伤口,
似乎是重还已经还清的旧债。
但只要在此刻想起你,我亲爱的朋友,
一切损失得到了挽回,所有悲伤烟消云散。
January 30, 2025 at 8:2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