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banner
rainbow20170326.bsky.social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rainbow20170326.bsky.social
“这里就像我的秘密花园,躲在这里,让一个花园重新苏醒过来。阳光洒在我身上,清香的风吹拂着我,从每丛灌木、每棵树上都传来了叽喳、啾鸣和歌唱的声音。我紧握双手,心中充满着纯粹的喜悦,仰望天空,天是那样的湛蓝与粉红,散发出珍珠般的亮白色,春日的亮光充斥着一切,使得我只想独自吹笛与放声歌唱。”
#书摘 非常健谈、聪明而又好奇的“巴克利”先生几乎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他对宇宙间的神奇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他想了解科学,但是科学在未到达他的面前时就已经消失殆尽。我们的文化主旨、教育体系以及大众媒体毁了他。我们的社会为传播假象和混乱开了绿灯。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何鉴别真正的科学和廉价的模仿。他对科学方法一无所知。

——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November 9, 2025 at 3:24 AM
【书摘】我刚开始时以为,护理工作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药物学以及解剖学;而我现在知道,护理工作的真谛在于哲学、心理学、艺术、伦理以及政治。我们在人生路上总会遇到这些人: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你可能早已熟识这些人,因为我们都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受到照护。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士。

——克里斯蒂·沃森《护士的故事》
November 6, 2025 at 2:33 PM
#书摘 “你知道吗,她告诉我她后悔花了太多时间担心别人对她的看法,”我告诉德娅,“那对我启发很大。”

——哈德利·弗拉霍斯《在生命的尽头相遇》
November 5, 2025 at 6:50 AM
#书摘 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地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出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萧红《生死场》
October 25, 2025 at 8:16 AM
【书摘】夕阳眼看就要落入礁阵,一个巨大的伤口,红得令人绝望。从前这里有两株高耸入云的海枣树,是鼓浪屿树种里的异类,可惜相继被飓风所折断。它们的灵魂似乎还矗立在石礅上,天使翅膀般的羽叶,无形地轻吟在最后的晚照里。夕辉便淅淅沥沥滴下,被香蕉 树的阔叶接住,再往下汩汩深入土壤。

沙隙里因此热气蒸腾。

一只白色的沙蜞从童鞋钻出来,攀上女鞋的拱门似的襻带,恫吓地举起半透明的螯足,与夕阳对峙。片刻,不耐那伟大的沉默,小小沙蜞一道白色的细烟似的没入沙洞不见了。

钓鱼竿依然水平地指向夕阳。

——舒婷《真水无香》
October 9, 2025 at 12:52 AM
珍·古道尔:“人类的不屈精神让我们能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永不言弃。不管遇到了困难、来自别人的轻蔑和嘲笑还是可能的失败,我们都依然能够以勇毅和决心去克服各种个人问题、身体残疾、虐待和歧视。它是一种在追寻正义或自由的斗争中为达成目标不惜付出个人代价的内在力量和勇气,即使这意味着终极的代价——献出自己的生命。”谢谢她,她的书触动我的内心,让我时不时会想起她……
October 1, 2025 at 10:23 PM
#书摘 艾丽斯·沃克说:“海伦·林德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让哲学变得可以理解的老师。是她带领我读懂了加缪的作品,让我第一次明白,生活中经历的一切苦难和磨砺,都可以成为人生的导师……自从跟她学习以来,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悲伤和欢乐,都有了它的价值、意义和用途。”

——王晓英《艾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者的传奇》

September 17, 2025 at 5:25 AM
【书摘】每读完一次,心中都有不同层次的感受与收获,如同保罗的遗孀露西看到医学教科书上死亡病例的心电图后,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条油墨印在纸上的曲线,而是一个真实生命逝去的过程一样。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
September 10, 2025 at 1:58 AM

【书摘】新书初绽的花朵,直至护封开始变黄,直至一层薄雾落在书页上方,直至封皮起折,才会飘落,在图书馆转瞬即逝的秋日里。不,你希望得到的不是这种新,而是真正的新,希望它不仅今天是新的,而且永远是新的。你希望读完这本新书之后,能够留住这种最初的新的感觉,并且永远不再去探索新、追求新了。这回你能如愿以偿吗?不知道。让我们先看看它最初给你的印象吧。

——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August 17, 2025 at 7:20 AM
【书摘】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有原则的人。他不接受双重标准,我们犹太人有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不能剥夺巴勒斯坦人的权利。他对犹太民主的性质也有严重的担忧,他知道占领另一个民族会摧毁社会和以色列国防军的道德纤维。他不想看到以色列国防军变成一支残暴的部队,负责压迫一个肯定会起来反抗占领的民族。

——米科·佩勒德《将军的儿子:一个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的旅程》
August 7, 2025 at 7:42 AM
#阅读 人类总是在战争中肆意挥霍精力。然而,这种挥霍造成了太多死亡,因征服者愚蠢的愤怒而发生的惨案不计其数,纳粹军队撤退时,留下无数被无辜屠杀的平民。当地法西斯分子有时甚至与纳粹合谋施暴,在圣安娜迪斯塔泽马镇发生的惨案就是一个例子。

——玛丽亚·格拉齐亚·卡兰德罗内 《露西娅逃离的29个春天》
August 3, 2025 at 6:00 AM
【书摘】对这一段大学生活,洛维特在本书中有深刻的描述。这样的大学经验非但难以用今日一般就业取也认为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外在条件来看,那是个困顿的时代,充满着危险、困厄与动荡,然而那同时也是一个最坦然开阔、最不受拘束,也最独立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年轻人仍知道要找寻自己的道路,能各自成就自己的特殊性。人们从战场里回来,对精神食粮充满渴望,而我们在大学里也确实能够依照自己的判断找到这些食粮,大学的缺陷并不构成障碍。日后海德格尔也跟我说,他再也没有遇到过同那时候一样的一群学生了。我们是最后一代自由的学生——不曾被集体价值统一烫平,也不以快速毕业为基本心态。

——卡尔·洛维特《纳粹与哲学家》
July 22, 2025 at 6:29 AM
#书摘保罗·埃伦费斯特内心的焦虑也反映出开始撕裂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动荡。根据公开消息,他不信仰任何宗教,在奥匈帝国,犹太人不允许跟基督徒结合,他和塔季扬娜在1904年都放弃了各自的信仰才结婚。可是反犹主义在各地兴起,他开始产生了一些可怕的想法。1933年他写信给朋友塞缪尔·古德斯米特,提出用一个骇人听闻的死亡计划警醒沉迷于纳粹的德国社会:“如果为了刺痛德国人的良心,一批上了年纪的杰出犹太学者和艺术家集体自杀,但是不展示仇恨,也不提出要求,那会怎么样?”

——本哈明·拉巴图特《理性的疯狂梦》
July 17, 2025 at 8:42 AM
【书摘】在弗里茨·哈伯去世时随身带着的少数几样东西里,人们发现了一封他写给妻子的信。在信中他坦言,他感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内疚,但并不是因为他在这么多人的死亡中直接或间接地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而是说,他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的做法改变了地球的自然平衡,他担心世界的未来将不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植物,因为,只要世界人口缩减到前现代的水平,哪怕只有几十年,这些植物就会刹不住地疯长,借着人类遗留给它们的过剩的养分,到那时,它们就会在地球表面蔓延开来,直到将它彻底填满,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淹死在一片可怕的绿色里。

——本哈明·拉巴图特《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July 10, 2025 at 1:20 PM
【书摘】太阳温暖而柔和,佐治亚州的春光在她面前展现着。黑莓子藏在那些冬雨冲成的浅谷里,才吐出了一丝的嫩绿。红土里面突出的花岗岩石块上,正要披上点点的切罗基蔷薇。它们四周围绕着的野罗兰,亦已透出极淡的紫色。过河的那些小山上,山茱萸盛开着晶莹的白花,仿佛万绿丛中尚有未融的残雪。山楂子的花儿正欲冲破花苞而开放,竞相从娇白转成粉红。树下则有一片野忍冬,造成了一条兼有猩红、橙黄和玫瑰红三色的地毯。微风里载着各种野花的香气,使得整个世界香到可以吃下去。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June 25, 2025 at 7:46 AM
【书摘】对于奴隶制度,我只能结合我所知道的和我亲身经历的事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希望能坦率而真实地陈述一些事实。不管小说里所呈现的奴隶制度是更屈辱还是更残酷,我只想讲一讲我自己的经历,绝不夸大其词,让读者自己去评判。

——所罗门·诺萨普《为奴十二年》
June 17, 2025 at 8:54 AM
【书摘】在那个最美的梦里,她只是远远地观望这奇妙的世界,毫不起眼地淹没在人群中。当她走在回家的长街上时,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她。

——张辰极《金山的成色》
June 15, 2025 at 4:03 PM
【书摘】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仑放在最后来说,是因为他身上可鄙、丑恶的成分比其他人都多。克林斯·布鲁克斯说:“安斯肯定是福克纳创造出来的人物中最最可鄙的一个。”世界上丑恶现象之多与突出常令人难以解释,使得许多思想家与作家不得不从“人性恶”上面去找原因。

马克·吐温晚年就对人类抱着非常悲观的看法。他说:“在一切生物中,人是最丑恶的。在世间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凶残——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恶习中最下流、最卑鄙的品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痛苦的生物,他并非出于什么目的,而只是意识到他能够制造它而已。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才具有卑鄙下流的才智。”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June 9, 2025 at 2:00 AM
#阅读 小时候你以为时间永远过不完,到了二十来岁,时间过得飞快,就像坐上了开往孟菲斯的快速列车。我琢磨着,生活只是在每个人身上飞也似的掠过。对我来说肯定是这样。头一天我还是个小姑娘……

(自语:时间飞逝,感觉三十岁后,时间走的很快,每天的生活也是差不多,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不每天记录点什么,我已经回忆不起自己这些年的生活点滴,这也是我喜欢记录的原因,记录我的寻常生活,记录我的阅读生活,记录我的所想所思,记录我所走过的路。小时侯一直盼望自己快快长大,现在我一直希望时间慢点走,走慢点,再走慢点……)

——范妮·弗拉格《油炸绿番茄》
June 3, 2025 at 3:44 AM


【书摘】“我头脑中的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1913年6月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句话。卡夫卡的现实生活少有例外地发生在波希米亚省城布拉格一带地区,而虚幻帝国的经验却是无限的和无边无际的。赋予他的文学创作以灵感的,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这一外部现实的各个地区。他的幻想世界奇怪地似乎没有受到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的触动。20世纪初决定欧洲命运的各个重大事件对卡夫卡的生活看来没起什么作用——他的书信和日记均未对它们给予较大的重视。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卡夫卡传》
May 17, 2025 at 9:33 PM
【书摘】儿子的弱小与父亲的力量之对照,父亲的一切靠自己获得,他对自己的成就和强大的不可折服的本质有所认识(他的成就便是来自他的强大的本质),把自己视为世界之准绳,这么看问题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的、不善深思问题的,在原则问题上只根据自己的直觉行事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无清醒意识的人。这里有一种持续的认识:对立面不是这样僵直硬挺地放在那里的,这封信在努力适应生活的这一混合体时便不得不写到这种认识,在卡夫卡的一部作品中他这种认识自然而然地贯穿上下文,在结束语中表明得再清楚不过了,这段话也是全文中最和解的一段:

——马克斯·布罗德《卡夫卡传》
May 11, 2025 at 12:08 AM
#书摘 在这个时期,人的开放思想和同情心被纳粹系统性地破坏,就更有必要把莫扎特看作人道主义者,看作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界线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偶像。

——艾瑞克•莱维《莫扎特与纳粹:第三帝国对一个文化偶像的歪曲滥用》
May 8, 2025 at 9:50 PM
【书摘】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一个靠近维也纳的小城——查尔茨堡。当时这个小城是查尔茨堡大主教的独立公国的京城。他的祖先是装订书籍行业的手艺匠,这一族是从附近的巴维利亚的一个城市——阿乌格斯堡迁到此地的。

——贝尔柔德《莫扎特传》
May 8, 2025 at 2:34 AM
【书摘】头衔、尊严、金钱,这些概念对伊丽莎白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她所需要的只是感情,在她少女的梦幻中,她对未来婚姻的渴望仅仅是纯洁的“情感”。所以,她在维也纳猛然从梦幻中惊醒,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布里姬特·哈曼《茜茜公主伊丽莎白——位不情愿的皇后》
May 5, 2025 at 9:02 AM
#书摘 规规矩矩地挺直身子坐着,两手扶膝,两眼呆呆地凝望着佩切克宫候审室发黄的墙壁,望得眼睛发花——说实在的,这不是最便于思索的姿势。可谁能强迫思想也规规矩矩地不动呢?
曾经有人——大概永远也无从知道是什么时候和什么人——把佩切克宫里的这个候审室叫作“电影院”。真是天才的比喻!一间宽敞的房间,放着六排长凳,凳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受审的人,他们面前是一面光秃秃的墙,犹如电影院的银幕。把全世界所有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加在一起,都远没有从这些等待着新的拷问、新的折磨和死亡的受审者的眼睛里映射在这墙壁上的影片多。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May 3, 2025 at 10:4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