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ghlynch.bsky.social
@hyghlynch.bsky.social
Reposted
Hundreds more stood with him in the poring rain in Beaufort, NC
June 15, 2025 at 3:52 AM
我为什么对法国影评人哭了两次有深刻印象?是再一次于人性之共同、可跨越种族和文化传统之说法的确证。在这个硬(将)要吃苦的世界,被蠢货和野心家搅乱的世界,被无尽的贪婪和无名的恐惧进而必须霸凌以图“纠偏”的世界,我们静下来看看可以触动心灵细微之处的旧日文脉,或许是一种安慰和悲观中资以潜行的丝缕动力。
5/5
April 4, 2025 at 4:06 PM

快忘了提第三处,伊伯特说斋藤高顺的配乐听起来呀“尤其很意大利”,因为实际上日本很流行西方音乐。他这话是对西方读者说的,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也是个提示,即日本人很善于糅合不同文化进入自身的肌理。这段提示对我至少是一个验证。
4/5
April 4, 2025 at 4:06 PM
以前注意到有女性主义者提到小津作品中横亘的日本社会父权状况;日本新浪潮主将对于小津过于干净整洁的构图粉饰日本战后纷乱的真实社会,也是影史常话。这都是让人无可反驳的角度。但回到上一段落所述,我想大家所爱的,无非还是小津传达出,对于转瞬即逝无法抓住的人生片刻那唱不尽的哀歌。(昨天刷大火的近日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有一句台词就是脚注:“人都是要成为孤儿的啊”)
3/5
April 4, 2025 at 4:05 PM
影评不长,内容其实也是被重复过无数次的文字了:小津乐此不疲的“嫁女”主题,他粗略的生平履历,等等。但三处叙述让我多了一份感受:一是提到他去世10年后才被世界发现,一个法国影评人自述看到“嫁女之日”这必然的高潮段落,忍不住哭了两次。二是伊伯特叙述,女儿不舍离开父兄,但还是依了父愿。“重点不是她将要和谁共同生活,而是她即将离开谁……我们在观察、适应和接受这一切”,说“这离别一幕是小津最接近‘暴力’的时刻”。这个说法真地很有意思。物哀之意被作为他者的一个西方人体察和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2/5
April 4, 2025 at 4:05 PM
台港大量川粉也是叹为观止
April 3, 2025 at 5:42 AM
Reposted
March 26, 2025 at 3:09 AM
国运其实来了。只是这帮人……
March 1, 2025 at 6:1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