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不长,内容其实也是被重复过无数次的文字了:小津乐此不疲的“嫁女”主题,他粗略的生平履历,等等。但三处叙述让我多了一份感受:一是提到他去世10年后才被世界发现,一个法国影评人自述看到“嫁女之日”这必然的高潮段落,忍不住哭了两次。二是伊伯特叙述,女儿不舍离开父兄,但还是依了父愿。“重点不是她将要和谁共同生活,而是她即将离开谁……我们在观察、适应和接受这一切”,说“这离别一幕是小津最接近‘暴力’的时刻”。这个说法真地很有意思。物哀之意被作为他者的一个西方人体察和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2/5
影评不长,内容其实也是被重复过无数次的文字了:小津乐此不疲的“嫁女”主题,他粗略的生平履历,等等。但三处叙述让我多了一份感受:一是提到他去世10年后才被世界发现,一个法国影评人自述看到“嫁女之日”这必然的高潮段落,忍不住哭了两次。二是伊伯特叙述,女儿不舍离开父兄,但还是依了父愿。“重点不是她将要和谁共同生活,而是她即将离开谁……我们在观察、适应和接受这一切”,说“这离别一幕是小津最接近‘暴力’的时刻”。这个说法真地很有意思。物哀之意被作为他者的一个西方人体察和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