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chien.bsky.social
@hcchien.bsky.social
但是要這樣的返回機制,跟 Google 去爬取網站,或讓使用者自己貼到社群媒體不同,而是需要像 YouTube 一樣,你需要先成立你自己的頻道,上傳你的影片等等。就是要讓內容提供者「有意識」地去讓自己的內容上傳到這個平台,也就是「參與」這個生態系。
.
當然,生態系將包含主流媒體、獨立媒體、自媒體、讀者、平台,未來希望也可以有獨立記者等等。而讀者獲取的分潤也可以因硬參與生態系的角色更多,而有更多的應用方式。讓整個生態系的齒輪會持續轉動,並且是可以帶動更多生態系的前進。
December 11, 2024 at 2:27 AM
但是,假設我們不必打敗巨頭們,只需要從他們那邊獲得一小部分的流量跟注意力?可是這個比 Google 或 Facebook 提供其他不同新聞專屬服務的平台,可以讓讀者跟媒體拿到大家一直想要的「新聞議價」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邊出發,這是一個結合新聞跟社群媒體的平台,但不用大家跟打仗似的來要求「新聞議價」,而是原生機制就是希望把一部分的剩餘流量產生的利潤返回給媒體呢?
December 11, 2024 at 2:27 AM
當然,在使用者看到的頁面上只有標題相關的基本資訊,並把流量導回給各媒體,一切就像 Google,或是像 Facebook,我們只抓取網頁的 og 等 meta。但就算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獲得流量,並且再以其他服務內容,爭取使用者的注意力。這樣的商業模式大家都很熟悉,唯一大家會嗤之以鼻的只是:那你們怎麼打敗網路巨頭?但除此之外,這樣確實可以有一些實際的成果。
December 11, 2024 at 2:27 AM
其實我們通常不會特意去提這個概念,因為要談分潤,贊助,分配都已經夠難了,如果還要講這個部分,我自己不太確定會是讓大家更困惑,還是比較容易說服對方。
.
不過這次趁著在準備巡迴場次時自己短短的說明內容時,好像也可以嘗試把這個想法整理一下。
.
其實「生態圈」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共同參與」。簡單的想像,如果我們復刻一個 Google news search,透過機器人去抓取各家媒體的內容,並且分析、丟到搜尋引擎進行索引,再以各種排序方式提供給使用者,並埋設廣告。
December 11, 2024 at 2:26 AM
雖然是透過區塊鏈的技術,但是我們希望讓大多數的人不需要考慮太多技術細節,因此在介面上也是用「點數」來做為統一的名稱。大多數人也只要有了 mesh 帳號,透過 email 就會自動創立錢包,未來大家也只要先到點數的 tab,重新登入錢包(基於安全考量,需每次重新登入),就可以進行各式交易。因此,就算你不知道什麼是 crypto 也不用擔心,就是透過 email 登入,接著就可以看到自己剩餘點數並且進行贊助/解鎖了。
November 29, 2024 at 1:17 PM
而未來,使用者將會因為協助平台的發展而會獲得 mesh points 的分潤,而和過去區塊鏈專案不同的是,這些點數都是可以直接拿來贊助媒體以及付費閱讀。當然我們也希望有機會發展更多應用,但這都還在想像中,所以暫且不表。
November 29, 2024 at 1:16 PM
Mesh 今天已經開始開放第二代封測,因為只是封測,所以這篇文還是先鎖好友。但對這個機制有興趣、而且不介意在可能會有一些 bugs 的平台先試玩的話,也可以私訊給我~
November 29, 2024 at 3:58 AM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使用者可以透過贊助或付費閱讀來支持他們喜歡的媒體。那麼有可能產生的狀況就是,知名度高的 20% 媒體可能會獲得 80% 的各種支持,但其他八成的媒體,尤其是小型獨立媒體,可能只會獲得那剩餘的二成。當然,這個問題除了可以參考《激進市場》的平方投票之外,還有 gitcoin grant 超過 20 輪的獎助辦法也是我們未來會參考的機制,但這個部分就等之後再來專文介紹。
November 29, 2024 at 3:58 AM
那麼從技術的部分回過來看在 Mesh 上為什麼要使用區塊鏈技術呢?不能單純自己用過往的點數方式來做就好嗎?
.
重點就在於分散式,以及公開資料的關鍵。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生態系,而不單單只是平台本身。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者透過在 Mesh 上勞動獲得的點數,就只能被鎖在這個平台上嗎?我們並不希望 Mesh 壟斷這樣的權力,因此只要合作的媒體在他們的網站上也串接相同的區塊鏈(目前是採用以太坊的 L2:optimisum),那麼使用者就可以直接在相同的基礎上,在不同的網站、平台都使用 Mesh 幣,才能真正的把生態系擴展開來。
November 29, 2024 at 3:58 AM
到這邊如果大家都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進入另一個深水區:如果 Mesh 點數可以解決分配的問題,那麼為什麼需要區塊鏈呢?
.
說到虛擬貨幣,大概現在許多人都直覺會想到炒幣吧?!不過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技術,虛擬貨幣則是在區塊鏈上產生的其中一種結果。但是從技術源頭來思考,其實就是一種分散式資料庫,搭配在這種分散式架構下的 token 做為交換的通貨,於是可以做為一種分散式的公開賬本。
November 29, 2024 at 3:58 AM
那麼給使用者的分潤又是以什麼形式進行呢?Mesh 是透過區塊鏈的點數來進行利潤的分配,但是要簡單理解的話,其實就是 Mesh 點數。透過點數,可以將利潤分配機制讓使用者在平台上贊助/支持給他們喜歡的媒體。也就是讓平台的利潤繼續留在整個生態圈,但是又讓媒體不用單純追逐流量,而是可以藉由內容品質獲得使用者的支持。
November 29, 2024 at 3:58 AM
策展的頁面,應該可以透過策展的使用者來分配某一個比例的策展所得。其實整個機制應該是策展的勞動可以獲得因為勞動產生利潤的分配,然後使用者就可以這些分配得到的利潤去支持他喜歡的媒體,這裡的支持包含解鎖閱讀在付費牆內的文章,或者是直接贊助某個媒體。當然策展是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勞動內容,給使用者的分配機制還會參考其他不同的指標,這裡也沒辦法簡單的說明。
November 29, 2024 at 3:57 AM
在概念上,新聞媒體產製新聞,讀者消費新聞,或是策展,讓新聞內容本生產生加值。這些都是讓生態圈產生流量/利潤的重要因子,也唯有這些元素存在,才能真正讓這個新聞生態圈得以運作。但是這也不該是單純的新聞閱讀平台,他必須是一個新聞生態圈。也就是內容必須可以互通、勞動產生的「投票權」也可以流動,而不必單純綁在這個平台上,但是又可以期待會以最大量留在生態圈中。因此可以透過科技來協助我們,也就是區塊鏈以及所謂的 ActivityPub,但這部份我們就先留待下次再聊。
於是我們就等著 Mesh 開始進行封測,並且預計明年一月可以正式發表。
November 29, 2024 at 3:56 AM
那麼,雖然無法完全客觀,但也相對可以做為一種參考指標的就是讀者「用腳投票」,也就是讀者透過他們在這個生態圈的各種勞動獲得的利潤(相關理論可以參考《激進市場》),他們可以決定將利潤用來給某些特定媒體的贊助,或是訂閱。讓媒體內容加成產生出來的利潤,透過真正製造出利潤(瀏覽、點擊以及產生更多流量)的讀者來進行所得分配。這部份則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完成,但相關原理以及技術細節,我們可能在未來系列文章再來介紹。
November 29, 2024 at 3:56 AM
因為媒體對於這一個產品(生態圈)的貢獻,除了媒體本身文章產生的流量容易被計算之外,其他各種因為「集結」大家的內容產出的加成流量要怎麼計算各家的貢獻呢?這也是某種程度上「新聞議價」的難題。
November 29, 2024 at 3:56 AM
但是從這幾年的資料看起來,新聞媒體本身官網導流力道最強的還是來自廣義的新聞聚合器,這之中除了社群媒體之外,也包含像是 Google News 或是 Yahoo News 這樣的網站。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提供一個對於媒體生態更健康,(當然)功能性上更勝 Google News 的產品的話,或者可以獲得一部分的讀者,讓媒體的生態圈有一點不同的發展。
那麼在思考打造這樣的一個生態圈之前,我們就必須來考慮這個產品的「媒體議價」。
November 29, 2024 at 3:56 AM
但我們總是想著,除了這些可能比較少數的成功方案之外,有沒有什麼可能的方式,是讓大多數的媒體都可以受益?而不單單只是想去要求兩大廣告商要把錢拿出來付給媒體做為上架費?
當然,最難的還是改變使用者的習慣。
November 29, 2024 at 3:55 AM
原來從特許行業,後來成為強勢媒體,但 2015 年開始,全球許多新聞媒體除了逐漸從紙本全面轉為網路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實驗各種付費形式。其中最直覺,也最多新聞媒體採用的就是付費牆,當然其中有各種變形,或是定價策略等等,但卻也是目前最常被採用的營收模式。當然,也有不少新聞媒體因為公共性的理由,採取了非營利媒體的經營模式,或是也有些採取了媒體跟電子商務並行的方式,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November 29, 2024 at 3:55 AM
但是隨著社群媒體佔據人們大多數的上網時間,為了讓使用者多點擊不同的連結,並且搶佔他們的眼球時間,推薦演算法於是成為社群媒體成功的顯學。臉書透過了解使用者對於哪些內容(標題)會更有點擊動力,於是透過推薦演算法推播更多相關的內容給使用者,來賺取大量的廣告,也因此跟 Google 分列全球兩大廣告商。
November 29, 2024 at 3:5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