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field3🍀
banner
springfield3.bsky.social
Springfield3🍀
@springfield3.bsky.social
Live well, Learn plenty
Laugh often, Love much
女儿在拍天边的云,我也在拍,那一刻人与景都是如此的美好!
October 19, 2025 at 6:14 PM
夜幕下的Trim Castle 🏰 曾经是95年好莱坞大片“Braveheart“(勇敢的心)主要拍摄地之一。今年8月为了纪念电影上映30周年,Mel Gibson重回故地(Trim)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如果不是那时正好在北欧度假,我一定会过去看看参与参与。勇敢的心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尤其里面的配乐至今听来依然动情。当年第一次去欧洲就是走了一趟电影的几乎所有主要拍摄地。那真是一趟难以忘怀的旅程,尤其是遇到了最爱的人❤️
September 27, 2025 at 7:05 PM
读到日本名导黑泽明早年生活经历,原来是那种开智晚的小孩。儿时懦弱好哭上课听不懂被同学欺负。直到二年级转学遇到良师立川精治。立川老师的教育法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发每个人的长处。黑泽明在自传中回忆,他智力发生顿悟性转折是在一堂美术课。他不知自己要画什么只是努力在画,结果一团糟被同学嘲笑。但立川老师制止大家表扬了他的努力。从此这名差生爱上了美术课,不仅画画越来越好,其他功课也突飞猛进。这种教育不是孤例,同班同学植草圭之助是班上另一名差生,也是在立川老师的鼓励教学法下开智进步,后成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现实中许多家长老师不是建立而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动辄羞辱斥责。孩子学习不好根子往往在家长老师身上。
September 27, 2025 at 2:15 PM
今天的落日晚霞好美😍其实每天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象,世界虽然纷纷扰扰,但美好与精彩依然存在。人们在拥有时往往不知道自己拥有了什么,直到开始失去才终于开始懂得。能做的,真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
September 20, 2025 at 7:24 PM
最近读到关于catastrophizing(灾难化),任何情况都以最坏结果为预测,哪怕一点小挫折就立刻跳到最糟糕的结论。这种凡事往坏处想放大负面情绪的灾难化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这种思维的形成来自成长过程中很少被善待的原生家庭,以及苛刻压抑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大环境。
灾难化思考者熟悉失望,失败甚至悲伤的感觉,以致于即便是明确的好事发生,快乐也只会有一点点,甚至因为害怕最终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不会感到快乐。
总是担心下一秒会失去快乐,所以凡事抱着“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在心态上迎接着坏事的发生。居安思危很重要杞人忧天没必要,尤其严重到影响身心健康工作生活,一定要注意自我调整。
September 15, 2025 at 8:06 PM
最近看了美国comedian Max Amini的视频(父母都是伊朗移民),演出内容也常拿伊朗人开玩笑。有次他认出一个连续5年看演出都坐头排的fan,就过去给了一个hug.其女友是中国人,见状拿起手机示意重来一次她要拍下来。Comedian立马说到“凡事喜欢拍下来是Chinese thing,but here no.更应该享受hug当下的感受“。没想到他对中国竟然有些了解,还说到了点子上。还有一次一对gay couple,其中一个来自伊朗。听到他们在一起15年,他瞬间反应“你15年没见父母了吧”,全场笑翻🤣每次看来自穆斯林国家和印巴喜剧人的段子,都特别有共鸣,因为我们背后都有一个高压的大环境。
September 3, 2025 at 5:54 PM
每次出去旅游度假总会买些和当地有关的书籍,这次也不例外,Munch的这本画册一见就喜欢,终于有时间慢慢的欣赏。当时在他的museum,很耐心地看过绝大部分画作的说明简介,越发有兴趣。大师通过艺术探讨人类内在情感与本质的种种表达很吸引人心。
每次去看各种museum几乎总能遇到老师带领的小朋友。很羡慕那么小的年龄就有身处美妙艺术环境的机会。从小埋下美的种子和那些成长在恨与洗脑之中,长大后看待这个世界会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记得很小的时候老爸不知从哪里买到一本精美画册“邮票中的世界名画”,那种被美所震撼的瞬间永远难忘。现在的我也在逐步实现幼时的梦想,亲身去看当年邮票中的名画,感动的情感丝毫不减。
August 21, 2025 at 6:10 PM
挪威王宫是我参观过的第一个不允许拍照的王宫,也是内部装饰最简单的一个,简朴之际。和瑞典同行一比,隔壁老财主家那丰厚的家底绝对亮瞎众人眼球😉里面还收藏有法国路易十六断头王后Marie Antoinette 卧室里的chest of drawers(4)参观的时候里面太闷热,人一多,顿有空气流通不畅之感。皇宫外面也有换岗仪式,大量游客聚集。皇宫周围也是很有名的老街区,店铺餐厅云集,值得一逛。
August 17, 2025 at 12:33 PM
奥斯陆斯德哥尔摩有个共同点,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去哪里都便捷。尤其最赞的是一出机场旁边就是火车站也是高速列车,10分钟一趟非常方便。车厢干净整洁,无人吵杂。两个城市坐了四趟,唯一一次听到有人开了免提大声通话还是中国人。奥斯陆市中心车辆不多,竟然没看到traffic jam.当地有很多tram和公交,应该是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所有标识都有对应英文,非常方便。相比之下斯德哥尔摩明显规模大了许多,人多车多。有意思的是在不是主干道的地方,车都让人和爱尔兰一样。尤其要提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干净清爽,里面设计独具魅力和文化特色令人难忘。每个站设计的各有千秋,非常值得一看。
August 16, 2025 at 3:36 PM
又是繁忙游客的一天,跟团参观了Swedish Royal Palace,took a Cruise Tour。今天有点热,皇宫里特别闷热,为了保护文物,里面拉上了厚重的窗帘,人多了,有种喘不过来气的感觉。出去的时候还碰上guards 换岗仪式。下午晴空万里乘船游,过于明媚阳光的照耀下差点原地融化🫠终于可以坐下休息吃饭,非常美味😋餐厅位于皇宫附近的古老街区,人来人往中依旧透着满是历史痕迹的幽静之美。
August 13, 2025 at 4:50 PM
早上finish boat trip(值得一试的体验)去了附近的National Museum,看到了Munch finished version“Scream”surprisingly这幅完成品周围不像昨天那样拥挤不堪。猜想因为作品有好几个不同类型version,很多人不太清楚正品在这里展出。馆中有个展厅很有意思“检验人的自恋程度”,我亲自体验了一把,感觉自己还行,没有那么的自恋😅
August 12, 2025 at 4:33 PM
万里无云艳阳天下的Sailing Boat Trip。
August 12, 2025 at 1:03 PM
今天行程满满,上午去了Munch Museum。看展的许多日本韩国游客,日本人最安静。最拥挤的地方当然是蒙克那幅“scream”,一进去人太多,随手拍的照片扭曲模糊,意外又迷一般地切合画家的画风。
他的作品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剥开所有伪装,人的情感尤其那些难以言表无法面对的负面、病态情绪,直露露的视与人前。人物大多扭曲变形可能整体上令人有压抑之感。年少的我最迷拉斐尔的圣母像那种风格,年龄渐长,越发可以接受这种真实多样不完美的状态。看完之后竟然有种治愈的感觉,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在。顶尖的艺术其实没有那么多门槛,也许你说不出好在哪里,就是能很轻易的触动人心,吸引人的目光,令人久久难忘,
August 11, 2025 at 8:59 PM
酒店的早餐,吃完了才发现拐角处还有bacon mushroom。Anyway,觉得很不错。对我而言美味中食材的新鲜至关重要。吃完早餐,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August 11, 2025 at 8:02 AM
先见识一下北欧的物价,👇是我俩点的,女儿们一人一份鸡肉+小费(当地€100以上5%左右)€200。首先食物都非常美味,如果在Dublin市中心餐厅也不会少于这个价。
飞到Oslo只要1小时45分钟,机场附近就是火车站,到市中心25分钟,走13分钟就到了酒店,行程基本很顺畅。对Oslo的初印象不错,很安静又充满力量感与北欧独有简约风格的城市。晚上去附近的Opera House转转,那里有俯瞰全市的高度。周围有随着南美火热音乐起舞的人们,站在高处微风吹过,感受到了都市的灵魂和魅力。
August 10, 2025 at 9:15 PM
挪威首都奥斯陆。刚刚到,大家都饿了,先吃饭先。正对着harbour的餐厅,可以边吃边看景,very relaxing。
August 10, 2025 at 4:36 PM
什么是“世界巡演”?知名歌手,乐队,艺术家经常有世界巡演,那么他们到底去哪些地方,“世界”是指哪里?
下面这张图表是有人分析了Wikipedia上记载的355场世界巡演得出的结论。所谓世界真的很小,主要是欧美几乎不包括非洲,中东也极少,而且往往是在特定城市。其中最常涉足的城市是“伦敦“,领先其他城市一大截。伦敦成为世界巡演的中心。
2-10的排名如下:洛杉矶,巴黎,纽约,墨尔本,东京,多伦多,悉尼,芝加哥和伯明翰。Dublin20名也不错。
确实身在欧洲看各种演出的机会非常多,还是那句话,如果有时间有能力有体力,不止concert,多去看多去做自己喜欢的一切!
August 9, 2025 at 9:08 AM
经常看到有人说每天看糟糕/灾难的新闻心里很烦,甚至连身体也不舒服。这种身心链接的感觉,不只是心理层面的焦虑,身体真的是在回应我们的情绪与感知。今年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我们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真的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运作“。
心理健康就是免疫系统的防火墙。有的人饮食正常作息规律,却常常生病或觉得累,也许不是身体出问题,而是心里一直处在感知的危机中。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放松:减少浏览令人愤怒/焦虑的新闻;选择接触令人温暖希望的影像和故事;多接近大自然;锻炼身体等等。因为大脑会相信你看到的世界,而身体会听大脑的指令。
August 6, 2025 at 6:18 PM
美总是不期而遇🥰散步途中偶遇的彩虹🌈,赶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August 4, 2025 at 8:50 PM
读到一篇哈佛神经学家的研究:真正让大脑成长的是错误。现实中很多人对错误和失败,总是回避难以正确面对。
神经科学认为“错误是打开神经可塑性大门的钥匙,是大脑知道需要改变的讯号“,每次错误都会活化大脑“前额叶皮质”与学习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系统。如果没有错误发生,大脑不会进入学习状态。只有在感知“失败“时,才会触发神经连接的断裂与重塑过程。所以初学者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真正的问题不是错了多少次,而是是否让大脑从每一次错误中提取有效讯息。
学习要努力也要科学,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每次练习是否激活了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机制,认真反复在错误与回馈中进行真实练习,专注集中一定会有这么进步,
August 4, 2025 at 5:11 PM
出去散步,宁静的海滩,寂静的车站,美丽的晚霞,开心的一家人😍
July 25, 2025 at 9:17 PM
北韩最近紧急宣布暂停外国人进入全新开幕的海滨度假区,原因是游客被揭露都是官方安排的人员扮演。简直是现实版的The Truman Show。怎么被揭露的,讲起来也挺意思。早些时候,邪恶同盟国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去度假区与三胖子会面,随行记者在报道中指出观察到的一些不寻常现象:有人打一整天桌球,直到记者离开才去休息;有人在长椅上不停吸烟;有人沿着海滩骑自行车;还有人在烈日下的酒吧阳台手握啤酒杯…遇到的游客几乎都会流利俄语,每个人都似乎在扮演着某种角色。记者要求去专门针对北韩游客区被婉拒。报道刊出后度假区也被关停。
这些独裁国家和独裁者都以为自己蛮厉害,实际是没人敢说真话,他们本质就是纸老虎而已。
July 24, 2025 at 2:24 PM
下午老二和老三去散步,去了好长时间。原来中途发现一只幼小的猫咪,好像是迷路了。她们不放心就守在那里看有没有人来寻。小猫🐱很亲近老二,一度跳到她的腿上。后来又试图穿越马路,她们不放心抱起🐱过了马路。原来对面公寓就是小猫的家,女儿们看到小猫找到了家才放了心。今天真是助猫为乐😊
July 23, 2025 at 4:28 PM
最近给父母网上申请renew resident permit,比想象中的麻烦多了。很像通关打游戏,不完成这一步就无法得知下一步面对何种状况,而且各种密码和验证码。有的要求还挺模糊不清的,弄得一头雾水,我家那位可是native speaker也费解半天,也让他体会了一把移民的不易。要求的材料打印出来还的scan成符合要求的file再发送过去。实际做的比写出来的琐碎多了,父母两个人的申请要重复两遍,费用一人€300,以后每年都得经历一次。幸亏我们俩合作默契,大头都是老公做的,今晚终于完成顺利发送,可以relax了。
July 22, 2025 at 9:11 PM
每次和家人一起散步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今天第一次我速度飞快走在最前面,回头一看,爸爸和女儿都在拍我,赶紧挥手示意🙋‍♀️
July 16, 2025 at 8:3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