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稀烂,照理是读不完的。可是同时在看无比枯燥的什么经济学基础,让这本书变得有趣了起来。虽然认同作者所说的,嫉妒无处不在,无人不嫉妒,但觉得不必把贪嗔痴都划归到”嫉妒“的范畴,如果不是为了扩大研究范围,把书写厚一点,会觉得作者已经成了嫉妒的信徒,什么都用它来解释。照他这么说,任何一件无处不在的小事,都关系到世界和平。书中涉及了一些不同文化中对嫉妒的态度和避免嫉妒的方式,但没有全面深入,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一部分。
翻译稀烂,照理是读不完的。可是同时在看无比枯燥的什么经济学基础,让这本书变得有趣了起来。虽然认同作者所说的,嫉妒无处不在,无人不嫉妒,但觉得不必把贪嗔痴都划归到”嫉妒“的范畴,如果不是为了扩大研究范围,把书写厚一点,会觉得作者已经成了嫉妒的信徒,什么都用它来解释。照他这么说,任何一件无处不在的小事,都关系到世界和平。书中涉及了一些不同文化中对嫉妒的态度和避免嫉妒的方式,但没有全面深入,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一部分。
脑洞大于语言的作品。西游元素的出现感觉有些“猎奇”?结局也是没想到,不禁感叹:“还能这么圆?”构思很有创意,做到了既主流又小众,胡说八道又有些合理。但是前面铺垫两个故事切换得太多不禁觉得有充字数之嫌,不时还有一些说教意味的“金句”,不免感觉有些突兀,但突兀可能也是作者抽象写作风格的一部分吧。
脑洞大于语言的作品。西游元素的出现感觉有些“猎奇”?结局也是没想到,不禁感叹:“还能这么圆?”构思很有创意,做到了既主流又小众,胡说八道又有些合理。但是前面铺垫两个故事切换得太多不禁觉得有充字数之嫌,不时还有一些说教意味的“金句”,不免感觉有些突兀,但突兀可能也是作者抽象写作风格的一部分吧。
许三观骂骂咧咧哆哆嗦嗦铤而走险一路卖血,竟然也让一家人整整齐齐地活下来了。徐富贵就没那么好命。两个家庭那么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但《许》读来远比《活》更苦,夫妻二人因为一乐的身世相互折磨了大半辈子,在悲惨命运之中又加入了更多痛苦的纠缠。
许三观骂骂咧咧哆哆嗦嗦铤而走险一路卖血,竟然也让一家人整整齐齐地活下来了。徐富贵就没那么好命。两个家庭那么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但《许》读来远比《活》更苦,夫妻二人因为一乐的身世相互折磨了大半辈子,在悲惨命运之中又加入了更多痛苦的纠缠。
开头黑暗中漫长的对话真是太催眠了。跨度近30年的情怀汇总,层层呼应,总算是画下了不错句点。对我来说,电影的华点是程序员 William Donloe 的出现。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改变了谁的一生,但同时你也无法判断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开头黑暗中漫长的对话真是太催眠了。跨度近30年的情怀汇总,层层呼应,总算是画下了不错句点。对我来说,电影的华点是程序员 William Donloe 的出现。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改变了谁的一生,但同时你也无法判断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跷跷板妖怪》婆媳故事多有意思,后面半本书不知道在看啥,除了call-back了一下90岁的宫子,我甚至记不住第二篇叫啥。一定是我的问题,我沉浸在第一个故事,无法投入到新剧情。
《跷跷板妖怪》婆媳故事多有意思,后面半本书不知道在看啥,除了call-back了一下90岁的宫子,我甚至记不住第二篇叫啥。一定是我的问题,我沉浸在第一个故事,无法投入到新剧情。
「事實是:我們不會因為消費新聞,而跟其他人或其他文化產生連結。我們之所以有所連結,是因為彼此互相合作、進行貿易、發展友誼、有親屬關係或彼此相愛。」
看这本书之前,我似乎已经感觉到摄取新闻类信息的负担过重,不仅占据了很多阅读时间也耗费了很多注意力。这本小书帮我捋清了这种感受,观点清晰,语言通俗,十分具有启发性。书还没看完的时候,我就已经把订阅的新闻媒体类公众号都取关了。
「事實是:我們不會因為消費新聞,而跟其他人或其他文化產生連結。我們之所以有所連結,是因為彼此互相合作、進行貿易、發展友誼、有親屬關係或彼此相愛。」
看这本书之前,我似乎已经感觉到摄取新闻类信息的负担过重,不仅占据了很多阅读时间也耗费了很多注意力。这本小书帮我捋清了这种感受,观点清晰,语言通俗,十分具有启发性。书还没看完的时候,我就已经把订阅的新闻媒体类公众号都取关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修正他自己之前错误的判断,他就是个没有偏见的人。只有在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算得上偏见。与简单的误解不同的是,偏见会积极抗拒所有可能撼动它的证据。当我们的偏见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倾向于意气用事。所以,普通的预先判断和偏见之间的区别是,人们可以不带抵触情绪地去讨论和纠正前者,而非后者。」
书里很多观点,初看天崩地裂,细想频频划线。每次回看书摘都想要鼓掌。
「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修正他自己之前错误的判断,他就是个没有偏见的人。只有在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算得上偏见。与简单的误解不同的是,偏见会积极抗拒所有可能撼动它的证据。当我们的偏见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倾向于意气用事。所以,普通的预先判断和偏见之间的区别是,人们可以不带抵触情绪地去讨论和纠正前者,而非后者。」
书里很多观点,初看天崩地裂,细想频频划线。每次回看书摘都想要鼓掌。
因为上个月分别去了北京和沈阳的故宫,对明清历史突然感兴趣,机缘巧合得知这本书,就看了。开始还看得津津有味,越看越觉得翻译语言变得生硬难懂。当然不乏一些趣味小史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崇祯帝死后,自杀殉国的官员中3/4是南方人,且没有一位山东籍……
因为上个月分别去了北京和沈阳的故宫,对明清历史突然感兴趣,机缘巧合得知这本书,就看了。开始还看得津津有味,越看越觉得翻译语言变得生硬难懂。当然不乏一些趣味小史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崇祯帝死后,自杀殉国的官员中3/4是南方人,且没有一位山东籍……
「托克维尔以为,平等浅而显,是一般人可快速察知好处并享用的好东西,其成果立即而明白,实践起来也容易,它还让人大量聚合一起,那些一直被欺负被侮辱被忽视如不存在的人们,安慰人心并汇集力量,包括那种最简易的道德力量;自由则幽而远,除了乍乍而来的过瘾解放感受,自由的好处在远端,在遥遥未来,而且并不确定并不保证,当下,更多时候自由对一般人较接近折磨,它给人的感觉是无序、困惑和危险,人宛如迷失于其中,还把人分开来,人孤零零的,却又事事要自己负责,以至人会想逃离它,交出它来换取庇护,换取同伴和安全。」
(唐诺)
「托克维尔以为,平等浅而显,是一般人可快速察知好处并享用的好东西,其成果立即而明白,实践起来也容易,它还让人大量聚合一起,那些一直被欺负被侮辱被忽视如不存在的人们,安慰人心并汇集力量,包括那种最简易的道德力量;自由则幽而远,除了乍乍而来的过瘾解放感受,自由的好处在远端,在遥遥未来,而且并不确定并不保证,当下,更多时候自由对一般人较接近折磨,它给人的感觉是无序、困惑和危险,人宛如迷失于其中,还把人分开来,人孤零零的,却又事事要自己负责,以至人会想逃离它,交出它来换取庇护,换取同伴和安全。」
(唐诺)
正巧在《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之后看的这本书,更加有理有据有启发性。每一代老登都说年轻人娇生惯养,只是安逸舒适的生活确实让人变得脆弱敏感,我们需要做的是与自己的敏感性共存,让敏感成为自己探索世界的独特能力,而不是通过指责他人敏感来寻求自身优越感。但“高敏感人群”这种标签,我觉得没有必要,它除了让人自以为特别而不知道特别在哪里之外没有什么帮助。
正巧在《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之后看的这本书,更加有理有据有启发性。每一代老登都说年轻人娇生惯养,只是安逸舒适的生活确实让人变得脆弱敏感,我们需要做的是与自己的敏感性共存,让敏感成为自己探索世界的独特能力,而不是通过指责他人敏感来寻求自身优越感。但“高敏感人群”这种标签,我觉得没有必要,它除了让人自以为特别而不知道特别在哪里之外没有什么帮助。
属于通俗易读的书,在图书馆很快就翻完了,也可能因为社交媒体在现在已经是太生活化的东西,所分析的内容并不觉得有太多创新,只是总结、描述得比较全面、有一定共鸣。举的例子又新又旧的,在纸质书上看到「冰桶挑战」四个字,有奇妙的穿越感,好像清朝人登上QQ了。
属于通俗易读的书,在图书馆很快就翻完了,也可能因为社交媒体在现在已经是太生活化的东西,所分析的内容并不觉得有太多创新,只是总结、描述得比较全面、有一定共鸣。举的例子又新又旧的,在纸质书上看到「冰桶挑战」四个字,有奇妙的穿越感,好像清朝人登上QQ了。
特地在坐飞机时读,人物关系和事件时间跨度铺很大,确实引人入胜,但大多数情节都不在飞机上,导致没有预想得那么具有沉浸感。总体阅读体验还算不错,破案推理和揭示真相的部分没有掉链子。
特地在坐飞机时读,人物关系和事件时间跨度铺很大,确实引人入胜,但大多数情节都不在飞机上,导致没有预想得那么具有沉浸感。总体阅读体验还算不错,破案推理和揭示真相的部分没有掉链子。
一本很快读完的小书。韩炳哲用他具有思辨精神的后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山寨,像看待艺术品一样,对这些商品进行欣赏、品鉴、剖析、解构,这种尊重、严肃和体贴,让人感动。原作一定比山寨更优秀?如果原作的部件被更新替换还能称之为原作,那今天的你是否是昨天的你的复制品?你的孩子比年老的你更接近年轻的你自己吗?可无论怎么说,山寨产品的产生目的不是消解权威,而是依附、模仿权威,如果可以,难道他们不想做得一模一样吗?只不过因为各种限制,导致了最终各异的形态,竟然成了一种反抗和消解。这么说来,粉红是否也算得上一种山寨?
一本很快读完的小书。韩炳哲用他具有思辨精神的后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山寨,像看待艺术品一样,对这些商品进行欣赏、品鉴、剖析、解构,这种尊重、严肃和体贴,让人感动。原作一定比山寨更优秀?如果原作的部件被更新替换还能称之为原作,那今天的你是否是昨天的你的复制品?你的孩子比年老的你更接近年轻的你自己吗?可无论怎么说,山寨产品的产生目的不是消解权威,而是依附、模仿权威,如果可以,难道他们不想做得一模一样吗?只不过因为各种限制,导致了最终各异的形态,竟然成了一种反抗和消解。这么说来,粉红是否也算得上一种山寨?
「愛人的形象或許只不過是我們為了謹防沒有愛情的悲慘下場,而製造出來的幻覺。」
去年上映的同名电影中,吴君如演的中年丧偶妇科医生遭遇杀猪盘,她坚信自己遇到的就是爱情。电影结束,我也无法确定她是找到了真爱还是开始了新一轮杀猪盘。
很难说这剧情不是对这本书的演绎。阅读过程中,脑海中常常闪现香港爱情电影的画面。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大家都以为恋爱时只需面对对方,爱情才显得美好。事实上单恋、追求、欺骗、出轨、失恋……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的表演。直到看见自身的盲点,丑陋才开始显现。
「愛人的形象或許只不過是我們為了謹防沒有愛情的悲慘下場,而製造出來的幻覺。」
去年上映的同名电影中,吴君如演的中年丧偶妇科医生遭遇杀猪盘,她坚信自己遇到的就是爱情。电影结束,我也无法确定她是找到了真爱还是开始了新一轮杀猪盘。
很难说这剧情不是对这本书的演绎。阅读过程中,脑海中常常闪现香港爱情电影的画面。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大家都以为恋爱时只需面对对方,爱情才显得美好。事实上单恋、追求、欺骗、出轨、失恋……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的表演。直到看见自身的盲点,丑陋才开始显现。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我自己不是一个热衷旅游的人,但是喜欢看这种对旅游爱好者心态的剖析。这本书又印证了我的想法:场景的切换虽然会激活我们体验世界的敏感性,所谓异乡的美很大程度上是陌生感在起作用。这种想法让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如果我可以训练自己原地切换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和态度的能力,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必翻山越岭忍受蚊虫叮咬去拥抱大自然了。这种书,不能再看了。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我自己不是一个热衷旅游的人,但是喜欢看这种对旅游爱好者心态的剖析。这本书又印证了我的想法:场景的切换虽然会激活我们体验世界的敏感性,所谓异乡的美很大程度上是陌生感在起作用。这种想法让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平:如果我可以训练自己原地切换自己观察生活的视角和态度的能力,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必翻山越岭忍受蚊虫叮咬去拥抱大自然了。这种书,不能再看了。
小说太著名了,无论是书还是剧的宣传力度都很大,读之前生怕主题太过沉重而不敢打开,就像读《活着》之前也要做心理建设一样。但事实上小说的文字读来很轻巧,用了具有一定局限的叙述视角,不至于让这个虚构国度的压迫让人感到太过窒息而读不下去。真正让这部作品沉重起来的,是现实对它的回应。结尾戛然而止,让人错愕,更觉前路迷茫。或许有必要再读续集看看。
小说太著名了,无论是书还是剧的宣传力度都很大,读之前生怕主题太过沉重而不敢打开,就像读《活着》之前也要做心理建设一样。但事实上小说的文字读来很轻巧,用了具有一定局限的叙述视角,不至于让这个虚构国度的压迫让人感到太过窒息而读不下去。真正让这部作品沉重起来的,是现实对它的回应。结尾戛然而止,让人错愕,更觉前路迷茫。或许有必要再读续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