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
《理念・信仰・理性・存在:哲学发展的四重维度与结构》
《柏拉图的“奥林匹斯革命”:理念世界的奠定与形而上学的诞生》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先验结构的确立与形而上学的重建》
《柏拉图与康德:超越物理世界的意义结构》
《12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意义形上学导论:意义的结构、生成与统一》
(An Introduction to Metameaning: The Structure, Genesis, and Unity of Meaning)
存在作为“使一切成为可能的底层场域”,本身并不直接出现在语言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存在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不为人知的。”
前三个维度(理念、信仰、理性)都可以通过观念、情感或推理来把握,而“存在”无法被一个概念“代表”,它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展开的方式。
理念指引意义的可能性,
信仰承担意义的方向性,
理性展开意义的可理解性,
而存在是这些结构得以实现、落地、成型的基础。
存在作为“使一切成为可能的底层场域”,本身并不直接出现在语言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存在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不为人知的。”
前三个维度(理念、信仰、理性)都可以通过观念、情感或推理来把握,而“存在”无法被一个概念“代表”,它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展开的方式。
理念指引意义的可能性,
信仰承担意义的方向性,
理性展开意义的可理解性,
而存在是这些结构得以实现、落地、成型的基础。
另外,我认为“上帝(神)”的定义可能在你的论述里需要重新定义,“绝对一元之源”或曰太一可能更合理。
如果宇宙不是从“绝对无”中生成,而是从一个“预设存在结构”中展开,那我们永远只是既定秩序的诠释者,永远找不到源头。
相比“神是万物之源”,我更愿意提出: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并没有预设源头。生成性,是第一性。
因此我想将信仰重新定位为:
对“无中之有”的信赖,不是相信某种超越者制定了规则,而是对生成本身的敬畏与开放。
这也回应你提到的圣经新译本的细节问题,那么我们或许应当承认:早期宗教传统并没有准备好迎接“真正的虚无”概念。这正是我们今天哲学的机会——不是在旧有秩序中找神的位置,而是在“无”的裂隙中重新认识信仰的生成根源。
如果宇宙不是从“绝对无”中生成,而是从一个“预设存在结构”中展开,那我们永远只是既定秩序的诠释者,永远找不到源头。
相比“神是万物之源”,我更愿意提出: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并没有预设源头。生成性,是第一性。
因此我想将信仰重新定位为:
对“无中之有”的信赖,不是相信某种超越者制定了规则,而是对生成本身的敬畏与开放。
这也回应你提到的圣经新译本的细节问题,那么我们或许应当承认:早期宗教传统并没有准备好迎接“真正的虚无”概念。这正是我们今天哲学的机会——不是在旧有秩序中找神的位置,而是在“无”的裂隙中重新认识信仰的生成根源。
同样,你将“全能”解释为通过人类自由的展开来体现神的智慧,而不是直接干预和掌控,这种解释也呼应了奥古斯丁、阿奎那以来关于“神允许恶”的自由意志辩护(free will defense)。
即神的全知全能 与 放任人类不停犯错 之间的矛盾
神为什么不在人类犯错之前阻止人类?
我认为全知不是预言,而是人类任何活动都会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会被神全部掌握,因此神的全知是对过去的全知;而对未来的预言,则是通过时间揭示的,而非一开始都被注定。也即神不决定人的命运,而由人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全能,神不决定人的未来,并不表示神缺乏这样的能力,而是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本身作为神的智慧的承载者,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在揭示和体现神的全能性。
没看神学大全,不知阿奎纳怎么论述的
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参见我撰写的《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一文),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仰似乎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退回教条主义的神话叙述,以维系其神圣权威;要么让位于虚无主义的世界图景,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面对这种张力,我尝试为信仰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回归神话,也不是否定意义,而是从神学走向本体,从以“神”为中心的信仰结构,转向一种根植于生成性本体论的信仰观。这种信仰,不依赖于超验意志的命令,而是在承认宇宙的生成事实之后,对存在之“是”的回应与承担。👇
同样,你将“全能”解释为通过人类自由的展开来体现神的智慧,而不是直接干预和掌控,这种解释也呼应了奥古斯丁、阿奎那以来关于“神允许恶”的自由意志辩护(free will defense)。
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参见我撰写的《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一文),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仰似乎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退回教条主义的神话叙述,以维系其神圣权威;要么让位于虚无主义的世界图景,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面对这种张力,我尝试为信仰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回归神话,也不是否定意义,而是从神学走向本体,从以“神”为中心的信仰结构,转向一种根植于生成性本体论的信仰观。这种信仰,不依赖于超验意志的命令,而是在承认宇宙的生成事实之后,对存在之“是”的回应与承担。👇
我一直在思考: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参见我撰写的《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一文),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仰似乎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退回教条主义的神话叙述,以维系其神圣权威;要么让位于虚无主义的世界图景,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面对这种张力,我尝试为信仰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回归神话,也不是否定意义,而是从神学走向本体,从以“神”为中心的信仰结构,转向一种根植于生成性本体论的信仰观。这种信仰,不依赖于超验意志的命令,而是在承认宇宙的生成事实之后,对存在之“是”的回应与承担。👇
若你想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建议参阅我撰写的文章《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Something from Nothing)》👇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something-...
若你想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建议参阅我撰写的文章《宇宙的起源:无中生有(Something from Nothing)》👇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something-...
确实,哲学并不直接解决技术性或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它始终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框架和意义坐标。用一个例子说明:我们谈论“正义”时,并不是在寻找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事实上,保守派有他们对正义的理解,进步派也有他们的立场。这两种理解可能彼此冲突,但都具有自身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对”或“错”。🧵
确实,哲学并不直接解决技术性或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它始终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方向、框架和意义坐标。用一个例子说明:我们谈论“正义”时,并不是在寻找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事实上,保守派有他们对正义的理解,进步派也有他们的立场。这两种理解可能彼此冲突,但都具有自身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对”或“错”。🧵
作者撰写此系列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在中文世界唤起人们对哲学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当前语境中,哲学思考的匮乏使我们尤感其必要与珍贵。若此系列文章能够激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与追问,哪怕只是微微拨动心弦,也已足慰作者之初心。
作者撰写此系列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在中文世界唤起人们对哲学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当前语境中,哲学思考的匮乏使我们尤感其必要与珍贵。若此系列文章能够激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与追问,哪怕只是微微拨动心弦,也已足慰作者之初心。
当有人说“正义只是一种评估机制,而非永恒的理论”时,其实已隐含地把正义归入了一种经验性的、情境依赖的机制框架。这种观点在形式上与社会契约论(如洛克、霍布斯、卢梭及罗尔斯)存在结构上的亲缘性。契约论者试图通过理性设定一个“永久有效”的合作框架,让人类社会在不确定的自然状态中达成某种稳定秩序。然而,🧵
实际上,无论是洛克或罗尔斯,他们的理论都妄图得到一个永久有效的合作关系。但是人类社会面对自身和自然的随机性,导致人类无法达成一个永久的契约。
正义的评估机制与契约的区别在于,正义的评估机制是环境依赖性的,即社会各方的合作是依据各方所处的环境来达成的协议,且这样的协议应该随着大家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修改。
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向别人许诺自己不知道也不理解的利益,即使许诺也是无效的。
有效的合作契约唯有在合作各方能够充分认识自己选择的利弊后,合作才有效。且环境变化导致未知的利益格局,合作也会自然失效。
我说的理论的局部性和随机性,差不多算是对托马斯•库恩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相仿的,能够让被影响者(波及者)认可的理论或行动,才是唯一通往正义的方向。因此正义的关键是评估机制,而非理论推断。
当有人说“正义只是一种评估机制,而非永恒的理论”时,其实已隐含地把正义归入了一种经验性的、情境依赖的机制框架。这种观点在形式上与社会契约论(如洛克、霍布斯、卢梭及罗尔斯)存在结构上的亲缘性。契约论者试图通过理性设定一个“永久有效”的合作框架,让人类社会在不确定的自然状态中达成某种稳定秩序。然而,🧵
毫无疑问,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的理论重心并不在于哲学的本体论或认识论建构,而主要集中于历史、社会结构与经济关系的批判分析。他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领域,而在哲学维度上,虽有深刻洞见,却缺乏系统的形而上学展开。因此,在哲学史讨论框架中,马克思并不作为核心哲学人物纳入。
毫无疑问,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的理论重心并不在于哲学的本体论或认识论建构,而主要集中于历史、社会结构与经济关系的批判分析。他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领域,而在哲学维度上,虽有深刻洞见,却缺乏系统的形而上学展开。因此,在哲学史讨论框架中,马克思并不作为核心哲学人物纳入。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484?r=5te4ke
sophosletter.substack.com/p/484?r=5te4ke
1. 要求每位信徒“独立读经”是否现实?
圣经是一部历史跨度大、文化背景深、文学体裁复杂的文本;即使神学家也无法完全“无预设”地读圣经;所以,完全排斥“神学传统”,其实是在否认教会历史两千年沉淀下来的集体智慧。这是一种 “极端个人主义的信仰观”。圣经本身是写给群体的,是在“教会的身体”中被保存、传讲、解释与活出来的。离开历史中圣徒的共同见证,只靠个体解释,容易陷入主观主义与断章取义的危险。
一、教义框架先入为主,圣经解释被“滤镜化”
教会传统与神学体系先行:许多教会先教导某种“正统教义”(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地狱永刑等),再引导信徒以这些框架去解释圣经。
信徒“学圣经”其实是在“学注解”:查经常围绕牧师、神学院教材或名人解经而非圣经文本本身,导致信仰变成“继承体系”,而非“追溯源头”。
二、体制性控制:权威、等级与服从文化
对“牧者”、“神学家”的依赖:平信徒往往被暗示“你没有资格自己解经”,必须依靠受训者讲解,
1. 要求每位信徒“独立读经”是否现实?
圣经是一部历史跨度大、文化背景深、文学体裁复杂的文本;即使神学家也无法完全“无预设”地读圣经;所以,完全排斥“神学传统”,其实是在否认教会历史两千年沉淀下来的集体智慧。这是一种 “极端个人主义的信仰观”。圣经本身是写给群体的,是在“教会的身体”中被保存、传讲、解释与活出来的。离开历史中圣徒的共同见证,只靠个体解释,容易陷入主观主义与断章取义的危险。
韦伯望远镜擅长研究大质量恒星的形成。
NASA下一个罗马望远镜旨在研究暗能量与宇宙膨胀。
韦伯望远镜擅长研究大质量恒星的形成。
NASA下一个罗马望远镜旨在研究暗能量与宇宙膨胀。
Eric Voegelin once wrote:
"波普尔在哲学上如此缺乏教养,完全是一个原始的意识形态争论者,他甚至无法大致正确地复述柏拉图一页书的内容。阅读对他毫无用处;他知识匮乏,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
我说的理论的局部性和随机性,差不多算是对托马斯•库恩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相仿的,能够让被影响者(波及者)认可的理论或行动,才是唯一通往正义的方向。因此正义的关键是评估机制,而非理论推断。
Eric Voegelin once wrote:
"波普尔在哲学上如此缺乏教养,完全是一个原始的意识形态争论者,他甚至无法大致正确地复述柏拉图一页书的内容。阅读对他毫无用处;他知识匮乏,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
而人类世界恰恰属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区域。人类世界实际上在完全有规律可循和随机性主导间来回穿插。
理性规律性描述的宏观性;个性自由关注的是微观状态。
现实中没有那种理论能真正主导世界,但是又时不时产生一些主导理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
如果连柏拉图和康德也不能避免遮蔽,那么我们还要哲学做什么?
我们需要哲学,正是因为我们不想被他们的遮蔽永远束缚。事实上,后现代哲学,正是一场哲学对哲学的反思运动。这些哲学流派没有否定哲学的价值,但要求哲学必须经历自我去神圣化、自我反思、自我拆解的历程。所以,历史上的哲学体系确实有许多遮蔽、偏见与意识形态功能,但哲学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始终正确,而在于它能揭示自己的遮蔽,并容许使自己被颠覆。
Anyway , @shadowking111.bsky.social 兄提到了伏尔态的《老实人》,这使我对 @buool.bsky.social 兄所说的:
"而贬低人的肉体、贬低人的个性,实际上是古文明乃至现代文明奴役弱者的理论基础。"
有了更多的理解。哲学是否虚伪?为什么哲学花了两千多年才开始认真对待肉体、个性、差异、性别、弱者与他者?
Anyway , @shadowking111.bsky.social 兄提到了伏尔态的《老实人》,这使我对 @buool.bsky.social 兄所说的:
"而贬低人的肉体、贬低人的个性,实际上是古文明乃至现代文明奴役弱者的理论基础。"
有了更多的理解。哲学是否虚伪?为什么哲学花了两千多年才开始认真对待肉体、个性、差异、性别、弱者与他者?
密尔(John Stuart Mill)曾经说过:
“我的意思绝不是说保守党人普遍愚蠢。我的意思是说,愚蠢的人通常都是保守党人。”
密尔并不是简单地侮辱保守主义者,而是提醒大家:
如何在民主社会中提升大众的理性与判断力,使其不只是本能地选择“熟悉的东西”,而能真正参与有理性的公共生活。
反观川粉的主力军,截然不同,恨拜登者人数≈狂热川粉+较为喜欢川普的人数。而且要命的是,极端川粉的数量与普通支持者的数量几乎一致。
密尔(John Stuart Mill)曾经说过:
“我的意思绝不是说保守党人普遍愚蠢。我的意思是说,愚蠢的人通常都是保守党人。”
密尔并不是简单地侮辱保守主义者,而是提醒大家:
如何在民主社会中提升大众的理性与判断力,使其不只是本能地选择“熟悉的东西”,而能真正参与有理性的公共生活。
这说明美国的政治不是一种成熟民主的表征,而是一种文化焦虑与认同恐惧交织下的失衡社会症候群。
这是典型的部落式政治:政治成为信仰的战场,认同压倒了理性,忠诚战胜了讨论。
这场镜像对立中,我们看见的不是“信仰”或“理性”的胜利,而是它们被政治机器挪用后的变态。
可能的出路:走出镜像,重返人性→哲学的任务?
五岳散人等對川粉、拜粉兩個陣營等同視之。但有個先決的問題,拜粉在哪裡?他們是否廣泛出現?為什麼在社交平台我幾乎沒有見過拜粉,而川粉卻隨處可見?
根據皮尤中心出示的數據,可以輕鬆駁斥“拜粉”理論。認為拜登極其優秀的選民,無論從宗教還是種族來看,非常少。總體來看,川粉之於投票川普之人的比例是拜登支持者中“拜粉”的3倍左右!在白人福音派,更是10倍差距...
在拜登的選民數據中,幾乎沒有狂熱的支持者,甚至狂熱的反對者程度也遠不如川普。造成"拜粉很多”這一錯覺的,是因為數據中“反川者”對川普的反感極高。而他們並非什麼拜粉!
五岳散人等人走進一個巨大的誤區--即反川=拜粉!
这说明美国的政治不是一种成熟民主的表征,而是一种文化焦虑与认同恐惧交织下的失衡社会症候群。
这是典型的部落式政治:政治成为信仰的战场,认同压倒了理性,忠诚战胜了讨论。
这场镜像对立中,我们看见的不是“信仰”或“理性”的胜利,而是它们被政治机器挪用后的变态。
可能的出路:走出镜像,重返人性→哲学的任务?
他们表面上看很有“正义感”,但本质上是靠一堆“高概念 + 情绪化措辞”在制造一种道德高地,显出其“修辞胜于事实”的空洞本质。
更令人警惕的是,他们的话语逻辑中隐含着一种危险的二元划界:谁不站在我这一边,谁就是堕落、背叛者。他们指责他人堕落时,自己却在以同样的非理性与划界冲动践踏了理性的底线。他们宣称在“守护启蒙”,但启蒙思想本身就强调多元理性和反对话语垄断。批判权力并不意味着你有资格垄断正义定义。1/2
毕竟有过切身的经历,才会对问题的病根一清二楚。
政治也无需任何人白璧无瑕,能够认识曾经的错,恰恰意味着对某类问题具有了免疫力,且能在相关领域成为更好的治疗者和改革者(执迷不悟者不算)
说的好像马斯克还有救?
我自己也读出来了这么一点意思,但愿吧!
他们表面上看很有“正义感”,但本质上是靠一堆“高概念 + 情绪化措辞”在制造一种道德高地,显出其“修辞胜于事实”的空洞本质。
更令人警惕的是,他们的话语逻辑中隐含着一种危险的二元划界:谁不站在我这一边,谁就是堕落、背叛者。他们指责他人堕落时,自己却在以同样的非理性与划界冲动践踏了理性的底线。他们宣称在“守护启蒙”,但启蒙思想本身就强调多元理性和反对话语垄断。批判权力并不意味着你有资格垄断正义定义。1/2
哲学从不主张“贬低肉体”或“贬低个体差异”本身,恰恰相反,真正深刻的哲学传统,总是试图赋予肉体以尊严、赋予个体以普遍意义。
你可能要问:意义是否是奢侈品?穷人只是关心生存?你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触及了哲学与社会正义。
是的,生存是首要的、不可剥夺的前提:“饥饿的人是听不见福音的。”——这是一句在神学与社会学中广为流传的警句。穷人首先确实需要食物、庇护、安全等基本生存条件。任何忽视这一点、直接谈“精神升华”或“意义追求”的哲学,都会变得虚伪甚至残酷。人的现实存在必须是物质的、身体的。1/3
实际上毫不含糊,人的肉体与精神(灵魂)同等重要;人的个体(性)差异性与社会整体性(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也同等重要。
而贬低人的肉体、贬低人的个性,实际上是古文明乃至现代文明奴役弱者的理论基础。
而一旦彻底拥抱动物性,历史已多次证明,灾难往往由此而生。纳粹主义正是如此,它奉行“生物优越”逻辑,主张“优等人种应当生存,劣等人种理应被淘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灭绝人性”的思想。1/2
哲学从不主张“贬低肉体”或“贬低个体差异”本身,恰恰相反,真正深刻的哲学传统,总是试图赋予肉体以尊严、赋予个体以普遍意义。
你可能要问:意义是否是奢侈品?穷人只是关心生存?你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触及了哲学与社会正义。
是的,生存是首要的、不可剥夺的前提:“饥饿的人是听不见福音的。”——这是一句在神学与社会学中广为流传的警句。穷人首先确实需要食物、庇护、安全等基本生存条件。任何忽视这一点、直接谈“精神升华”或“意义追求”的哲学,都会变得虚伪甚至残酷。人的现实存在必须是物质的、身体的。1/3
而一旦彻底拥抱动物性,历史已多次证明,灾难往往由此而生。纳粹主义正是如此,它奉行“生物优越”逻辑,主张“优等人种应当生存,劣等人种理应被淘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灭绝人性”的思想。1/2
基本上所有的古典哲学家(包括马克思),都宣称人类集中的因素才是人类的本质,比如理性、劳动。
那么动物生存普遍需要的因素,比如氧气,若不是人必须的本质因素,是否可以把所有人都送入无空气的太空。
答案肯定是不行,那么哲学家口口声称的,摈弃人的动物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摒弃是不现实,那么用理性改造人性,也即空想。只有彻彻底底拥抱、承认和维护人的动物性,才是正义得以立足的前提。
灭绝人性的任何理论,都会导致人类的灾难。
而一旦彻底拥抱动物性,历史已多次证明,灾难往往由此而生。纳粹主义正是如此,它奉行“生物优越”逻辑,主张“优等人种应当生存,劣等人种理应被淘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灭绝人性”的思想。1/2
亚伯拉罕宗教的一个特点是:最基本的教义立足天启正典所记录的历史,并且还预测未来所必须发生的事件。这些内容是完全可以使用历史批判法去评估的。东方宗教没有此类包袱。
信仰和科学的调和是有限度的,一旦涉及亚伯拉罕宗教的基本历史陈述,显得矛盾重重。进化论、堕胎、地心说,这些甚至是小问题。。。